彭博社的报道说,中国庞大的海外贷款出现了问题。
中国的经济模式很难被打败。当苏联功能失调的共产主义制度最终使其成为纸老虎时,中国正在建立一个国家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制度将被证明更强大、更有竞争力。但在一个方面,中国的模式已经显示出疲软迹象——它在海外投资方面遇到了困难。
《金融时报》最近的一篇文章指出,近年来,中国国有银行向中国“一带一路”项目参与国的双边贷款大幅下降。正如许多人很快指出的那样,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因为中国也参与了其他类型的贷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项目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困境,连同许多相关的贷款。
“一带一路”计划本应将中国的影响力投射到整个亚洲和非洲,在为潜在的战略联盟奠定基础的同时确保资源供应。从一开始,这个计划就遇到了困难。
中国在斯里兰卡汉班托塔的一个雄心勃勃的港口项目陷入了困境,因为新政府要求重新谈判租约。一条价值620亿美元的穿越巴基斯坦的运输走廊陷入了拖延和挫折。在马来西亚和肯尼亚,项目被取消,条款被重新协商。亚洲国家对贷款计划的态度变差,中国对外投资下降。
在非洲,许多非洲国家热切接受了中国国有金融体系提供的贷款。但结果证明,这是一个有毒的圣杯——中国资助的许多项目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导致了一波可以预见的违约潮。非洲和其他地区的许多国家现在都要求减免债务,看来中国将蒙受重大损失。
如果经济损失是中国“一带一路”失败的唯一代价,那么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个项目最初可能并没有打算盈利;如果中国在建立地缘政治影响力的过程中损失了一些钱,它会感觉更像是一笔公平的交易。
问题是,在造成经济混乱和失望的过程中,中国也激怒了许多本来希望施加影响力的国家的公民和政府。这暴露了中国政府和国有企业如何受到该国威权体制的束缚。
在中国,当国有银行向企业或地方政府放贷过多时,当坏帐被政府清理干净时,借款人通常会心存感激。但即使允许发展中国家重组债务,这些国家也对被迫向中国求援的屈辱经历感到不满,违约对它们自己的政策规划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中国的威权体制意味着政府可以占据土地,为基础设施或工厂让路。尽管有抗议,但政府最终还是我行我市。但在“一带一路”国家,当穷人和土著群体,因被赶出他们的土地来为中国资助的项目让路而愤怒时,其结果可能更加不稳定和持久。
中国倾向于无视当地的民族敏感性——例如,当中国工人被引进到“一带一路”项目中,牺牲非洲当地人的利益时,感觉像是殖民主义的回归。而且中国不能像对待自己的地方政府那样对待外国政府——当经济承诺没有实现时,怨恨挥之不去,而不会耸肩接受。
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的威权体制使其无法学会如何平衡众多利益体的利益和情感。
而这正是中国经济模式的一个重要弱点。中国可能不依赖“一带一路”贷款来盈利,但随着富裕国家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将需要向发展中国家出售越来越多的出口产品。而且,印度已经在采取行动阻止中国的软件公司。
此外,如果中国希望在南中国海和其他地方坚持其领土主张,结盟将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是一个大国,但还没有大到可以单打独斗的地步。中国在亚洲和西方的竞争对手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并提供自己更好的替代方案,以取代中国笨拙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