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报道说,西方的绿色产业政策和安全政策正在发生冲突。
四十年前开发出锂离子电池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约翰·古德诺(John Goodenough)在2018年接受采访时说:”我想让世界上所有的气体排放都远离高速公路。”
古德诺在梦想成真之前于6月25日去世。但世界各国政府正在追逐这一梦想,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至2022年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翻了五番,去年突破1000万辆。
然而,转型的速度,正遇到供应限制和地缘政治的阻力。制造锂离子电池所需的矿产供应量,必须在这十年间每年增长三分之一,才能满足全球需求。仅在美国就需要数千万块电池,以实现到2030年美国一半汽车销量使用电动汽车的目标。
然而,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中国,却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电池金属加工商、电池芯生产商和成品电池制造商。
即使是在海外生产,中国企业也占据着主导地位。美国政策制定者认为这对美国供应链的恢复能力构成了威胁。所有这些都使古德诺夫的技术成为新冷战中最重要的工业战场之一。
结果将取决于亚洲,因为大多数电池供应链都在亚洲。
首先的瓶颈在于材料生产和加工,包括两种最关键的电池材料:锂和镍。获得这两种材料的稳定供应,对全球生产商来说至关重要。2022年,近一半的锂产量来自澳大利亚,30%来自智利,15%来自中国。
就镍而言,印尼去年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48%,菲律宾占10%,澳大利亚占5%。
到目前为止,美国正在与一些国家达成范围很集中的贸易协定,以获得矿产和生产能力,并通过《通货膨胀削减法》向生产商提供巨额补贴。为了享受美国为新电动汽车提供的7500美元补贴,生产商必须满足对在美国,或者除中国之外其他国家加工矿物和生产电池份额的严格要求,而美国要与这些国家有自由贸易协定。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构建一条并行的电池供应链。
印尼在镍方面的主导地位,本身就是一个瓶颈。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去年的一项估计表明,到2035年,电动汽车每年将需要270万吨镍。印尼目前仅生产160万吨,其中大部分用于不锈钢。
大量的金属开采和加工能力正在规划或建设中。加工可能是供应链中最难实现去中国化的环节。据估计,中国冶炼和加工的镍约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
中国还拥有约三分之二的锂加工能力。即使这些数字也低估了中国的实力,因为在中国以外进行的许多加工都涉及中国公司。
印尼三家运营中的工厂采用高压酸浸工艺,这是一种先进的工艺,无需熔化矿石即可提取镍。所有这些工厂都是基于中国的技术和运营能力,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为了确保镍的供应,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公司与中国矿业公司华友钴业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投资印尼的一家镍加工厂。中国公司称赞这一合作关系为中国的 “一带一路 “倡议做出了贡献,但这一观点在华盛顿并不受欢迎。
福特在密歇根州的新工厂同时生产镍基和锂电池,福特与中国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合作。按总产能计算,这家中国公司生产的电动汽车电池,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国企业的压倒性优势,不仅体现在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业专长上,还反映在快速发展的能力上。据矿业高管和专家称,这也反映了他们快速行动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从事采矿和镍加工的西方公司数量相对较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性研究和工作。日本矿业公司Sumitomo Metal Mining去年退出了一个镍加工项目,理由是与合作伙伴pt Vale Indonesia(另一家资源公司)存在分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从2012年以来一直到了现在。
中国企业还主导着电池零部件的生产。
在电池组件中,中国的产量至少占一半,在某些类别中占70%以上。行业的其余部分集中在韩国和日本。这三个东亚国家共占行业中游部件产量的92%至100%。
即使美国能够获得足够的加工矿物,要实现其雄心勃勃的目标,也需要将韩国和日本的电池制造技术大规模部署到北美。
位于韩国的LG能源解决方案公司,是仅次于宁德时代的第二大电池制造商。LG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北美生产2.78亿千瓦时的储能电池,而2022年仅为1.3亿千瓦时。这可能过于乐观,公司首席采购官Kim Myung Hwan指出,建设成本上升、技术人才短缺以及电池所需材料价格波动,都是快速增长的障碍。
一些亚洲制造商担心,海外生产成本可能在数年内高得令人望而却步。一家生产电池隔膜的日本公司W-Scope的负责人秀夫之家说:”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使我们的业务在10年、15年、20年内都有利可图。”
秀夫估计,要在2030年前实现电动汽车目标,仅美国所需的电池隔膜材料,就相当于2021年全球生产的数量。
政府政策是另一个不确定因素,尤其是许多亚洲电池制造商正指望着财政支持能持续几十年。
上个月,美国联合汽车工人工会批评拜登政府,在向福特和韩国电池制造商SK ON提供高达92亿美元的贷款以在密歇根州新建工厂时,没有附加严格的劳工权利条件。未来的共和党政府,可能会减少或干脆取消目前的电动车目标。
这不禁令人警醒。
扩大电池供应链以满足全球对电动汽车的巨大需求,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挑战之一。即使是目前的行业瓶颈也将使其变得困难重重。
为了气候、人类健康和其他许多方面的利益,如果没有中国这个在大多数情况下主导电池行业的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很可能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