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华人现在成了醒目的新靶子,这时候应该向犹太人学习

如何应对美国华人政治生活的新常态

本文为非营利调查新闻编辑室“Information Justice(信息正义)”原创作品,与《美国华人杂谈》联合发表。欢迎转载、分享、转发

撰文:溪边愚人
编辑:新约客

NBC报道,苏维思被提名劳工部长部分原因也是亚太裔美国人核心小组努力的结果

最近这些日子,美国华人的世界同时经历着喜悦和悲哀。

一方面,杨紫琼(Michelle Yeoh)成为史上第一位华人奥斯卡影后;

苏维思(Julie Su)被拜登提名为下一任劳工部长。如获参议院确认,将成为拜登政府的首位亚裔内阁秘书;

拜登政府历史上首次在白宫配备了亚太裔美国人联络专员;

姚南薰(Nancy Yao)被任命为史密森尼美国妇女博物馆(Museum of American Women)创始馆长。

所有这些似乎都在证明,美国华人已经从多方面正式登上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曾经长期悬在美国华人头上的《排华法案》被彻底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但是,也是今天,美国华人似乎又一次次在经历似曾相识的恐惧时刻:

仇恨亚裔犯罪激增;

德克萨斯州的SB147提案,禁止中国等国公民购买土地,几乎就是现代版的《排华法案》;

这还不够,德州又有议员搞了个禁止中国等国公民入读公立大学的提案,而其他州也在计划跟进,提出类似法案。

就是说,在我们走到离《排华法案》很远的时候,却又发现居然重新面临《排华法案》的威胁。

回望过去的几十年,似乎很多年才会发生一次需要华人集体抗议的事件,比如1982年陈果仁被害案;比如2017年陈建生案维权……但是,现在却是感觉此类事件时时刻刻在发生,仇亚犯罪新闻天天充斥媒体。

这就是美国华人政治生活的新常态:走过艰难的万水千山,我们到达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境地。但同时,因为成功,因为数量的壮大,我们也成为了更醒目的靶子。

美国华人是不是走在犹太人的路上?

华人似乎在重历犹太人的遭遇。

《排华法案》与二战时对犹太人的迫害是不是异曲同工?

今天,也是走过了艰难的万水千山的犹太人,已经在美国政治和经济上掌握了极大的话语权,但是在每一波仇恨犯罪来临时依然是首当其冲。对犹太人的仇恨从来没有成为过去式。

《华尔街日报》报道,根据“反诽谤联盟”(Anti-Defamation League)的数据,去年美国发生了3,697起反犹太主义事件,平均每天发生10起,是自1979年“反诽谤联盟”开始记录以来最多的一次。

连上藤校的苦恼都相似:当初哈佛用整体评分的系统取代纯靠考试成绩来录取新生,就是为了对付特别擅长考试的犹太人。

如果以犹太人的经历为镜的话,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仇亚将成为我们生活中相随相伴的东西。

如果德州的SB147提案只是个例,那么,集中所有力量将其压下去就是彻底胜利了。但实际情况是,这只会是很多排华举动中的一个,其他类似提案很可能一个接一个地在各个不同州出台。

那么,我们依然是被动地一次次“救火”,还是应该有更高的境界,从更高的位置、更广的视角来理解和应对这样的问题?让我们看看犹太人与反犹主义斗争的历史。

犹太人的政治智慧值得华人学习

二战前的犹太人并不关心政治和他人,甚至不关心自己族裔的人,也不团结。当居住德国的犹太人惨遭迫害时,几乎没有其他犹太人伸出援手。(当然,那时候没有人意识到事情会向怎样的方向发展,发展到怎样的程度。)等到最终明白过来,已经没有人能救援了。

二战后,经历了惨绝人寰的灭族之灾的犹太人真正学了一堂课,他们紧紧地抱成团,把世界上任何地方犹太人的事情都看成自己的事情,不惜代价、不计成本地全力以赴。

而且,他们不仅自己团结,还努力去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努力为其他弱势群体争取利益。1950、1960年代黑人争取民权时,不少白人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其中绝大部分,尤其是冲在最前面的,是犹太人,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川普上任后推出“禁穆令”时,犹太人立即主动喊出了“今天我们都是穆斯林!”的口号。

2020、2021年华人社区受到严重暴力威胁后,有人感慨道,最先收到的表示支持的电子邮件就来自犹太人组织,而且是多个邮件,分别来自多个犹太组织。

是历史教训让犹太人懂得了,维护所有人的权利,才是最有效地保护自己权利的手段。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一句话堪称至理名言:“只要有一个地方的不公正就是对所有地方公正的威胁。”

只要有一个族裔还被歧视,所有族裔就都有被歧视的危险。所有的族裔都应该把任何族裔遭遇的歧视看成自己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比较快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说到底,我们需要打造的是一个公平的大环境。也只有一个这样的大环境,才可能真正保护所有人的权益。

华二代走在了前面

不久前我听了一个华人“父母子女教育俱乐部”(Parents and Children Education Club)的讲座,题目是“我们的二代在学校经历了什么:面对歧视隐形攻击,孩子足够强大就行了吗?”参与交流的人中,华一代和华二代都有,但一个二代的发言给了我特别的印象。他说他不仅关注华人被歧视,同时也关注其他弱势群体,包括LGBTQ等。说实话,当时就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2020年,仇恨亚裔事件频频发生,但我还是听到不少华二代说,实际上,我们华人遭遇的,与黑人所面对的,根本不能比。的确,“仇恨与极端主义研究中心”2022年初发布的报告显示,尽管2021年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339%,美国黑人仍然是大多数城市中最被歧视的群体。

2021年11月,中国留学生郑少雄在芝加哥大学附近遇害后,芝大的亚裔二代却站出来抗议学校要增加巡逻的举措,这让很多一代移民很不解。孩子们指出:芝大校园及周边已经是美国警察巡逻最频繁的地段之一,再多巡逻也不会有帮助。只有真正去面对问题的根源,才可能彻底改变校园大环境。而校方采取的措施,后果只有两个:一是住在周围的黑人尽可能避免从校园中走过;二是本校就读的黑人学生经常被校警拦下。

当一代移民只是想着如何保护自己时,二代们同时还想到了如何建造一个更公平更合理的社会。二代已经跳出了自我,他们的视野更开阔,目标更远大,理念更公正。

华二代也是在教育华一代:追求一个公正的社会就必须关心所有人的利益,任何人被不公对待了,你都有责任和义务站出来反对。

这就好像交朋友。当你遭遇不公时,当然希望有朋友能够出来主持公道。但是,如果别人遭遇不公时你不闻不问,那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也很难得到道义上的支持。

华一代资源丰厚,当成社会中坚

自黑人民权运动推动了《1965年移民和国籍法》的签署后,美国亚裔移民的比例逐渐增加,近年更是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种族或族裔群体。现在,已经在美国安家立业的亚一代,充分显示出了一个资源雄厚的社会群体的实力。

最近两年,作为抵制亚裔仇恨的武器之一,不少亚裔组织在推动将教授亚裔美国人历史和文化作为中小学教学的必修课。伊利诺伊州和新泽西州都已经成功通过州法实现了这一目标。

在推动州法案通过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亚裔家长的学习能力和动员能力都相当出色,一个个从完全不知道如何入手的政治盲,到在州议员中初步建立一定的人脉,到最后熟练驾驭各种复杂情况,针对关键政客各个击破,顺利通过法案。事情做成后,他们不仅积累了相当的人脉资源,他们自身也成为亚裔组织的宝贵实力。

这次反对德州SB147提案,亚裔再次显示了自己的力量,短时间内就动员了超级数量的人员去听证会做证人发言,反对该提案。继德州之后,其他州也在蠢蠢欲动,试图提出类似的法案,亚裔都是闻风而动,立即组织抗议活动。

多少次,当华人组织一个关键的抗议活动时,总能达到相当的规模,哪怕需要有人从外州飞过去支持。美国华人真的已经成为一个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才能有才能的资源雄厚的群体。

但也正因为有了这样雄厚的资源,如何运用这些资源就会更为人关注。有时候,你选择不对什么发声可能比你选择对什么发声更能说明问题。华人历史上曾经非常像二战前的犹太人,止步于独善其身。有黑人社会活动家曾经指出,在美国实行种族隔离的年代,华人也为自己孩子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而抗争。但是,华人抗议的只是自己的孩子不能去白人学校,而不是种族隔离的制度。

这个指责非常尖锐。那么,我们应该问自己,今天,我们是不是还在犯同样的错误?

不容置疑,亚裔是《民权法案》的最大受益人之一。没有黑人争取来的平等权利,我们不可能有今天的好日子,估计此文的读者中很多人也不可能有来美国定居的机会。历史似乎也走到了这样的时刻:是轮到我们了。作为受益人的我们,应该接过推动社会正义的接力棒,领跑下一个赛季了。

真心希望看见资源雄厚的亚裔,能够在争取社会正义方面也成为中坚力量,而我们也将再次成为最大受益人。比如,现在佛州州长公然反对如实教授美国黑人历史,为了获得佛罗里达州委员会的批准,佛罗里达州的一家教科书出版商从有关民权偶像罗莎·帕克斯的课程中删除了所有提及种族的内容。如果不对如此篡改历史群起而攻之,又如何能够指望亚裔美国人的历史得到真实的反映?

佛罗里达州的一家教科书出版商Studies Weekly从有关民权偶像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的课程中删除了所有提及种族的内容。1955年,帕克斯因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而被捕,成为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导火索之一。原来课本中将该事件描述为:“法律规定,如果白人想坐下,非裔美国人必须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但是,Studies Weekly的新版本先是改成了:“由于她的肤色,她被告知换到另一个座位。”而第二版更是彻底避免提及肤色,变成了:“她被告知要换个座位。”

佛罗里达州的一家教科书出版商Studies Weekly从有关民权偶像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的课程中删除了所有提及种族的内容。1955年,帕克斯因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而被捕,成为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导火索之一。原来课本中将该事件描述为:“法律规定,如果白人想坐下,非裔美国人必须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但是,Studies Weekly的新版本先是改成了:“由于她的肤色,她被告知换到另一个座位。”而第二版更是彻底避免提及肤色,变成了:“她被告知要换个座位。”

结语:永远不要忘记去关注最弱的那一群

杨紫琼获得奥斯卡奖之后,在《纽约时报》发表观点文章,把人们的关注引向最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这里仅摘录杨紫琼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过去几周里,世界各地的许多人都和我一起庆祝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次——从第一次获得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和独立精神奖,到第一次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对于职业生涯中这一难忘的时刻,我非常感激,然而,我想把这一全球焦点转向一个对我来说很个人但值得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八年前的一个瞬间震撼了我的世界观,改变了我的生活。

……

我今年60岁,刚刚赢得了我的第一个奥斯卡奖。我知道什么是坚持不懈,我也非常清楚社会对女性的期望。我也很清楚,我的经历根本无法与我所遇到的那些身处危机前线的女英雄相比。但如果我能在这个职业生涯中最快乐的时刻来做一件事,那就是把聚光灯对准那些经常不被重视的人,那些正在重建社区、照顾儿童和老人、养家糊口的女性。让我们确保在做出对她们有最大影响的决定时,她们也参与其中。

参考资料
https://www.nbcnews.com/news/asian-america/anti-asian-hate-crimes-increased-339-percent-nationwide-last-year-repo-rcna14282
https://www.voanews.com/a/report-hate-crimes-increased-in-several-major-us-cities-in-2022/6927926.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3/03/13/us/politics/erika-moritsugu-white-house-aapi-liaison.html
https://www.si.edu/newsdesk/releases/nancy-yao-named-first-director-new-smithsonian-american-womens-history-museum
https://www.nytimes.com/2023/03/13/opinion/michelle-yeoh-oscars-earthquake-relief.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3/03/13/arts/design/smithsonian-director-nancy-yao.html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3/mar/01/biden-nominates-asian-american-cabinet-secretary-julie-su
https://www.nytimes.com/2023/03/16/us/florida-textbooks-african-american-histo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