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杂志报道:中美双方在目前,都希望避免直接冲突。布林肯本周末访华将致力于稳固中美关系,但这一战略需要考验着两国的外交部门。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将在本周末踏上中国大地。这是自去年12月中国撤销新冠“动态清零”政策以来,美国高级官员首次访华。因为放松了管控,这将使行程安排变得更容易;但对于旨在修复受损关系的访华行程来说,现在却是一个尴尬的时机。
华盛顿的官员们正在不断寻找新的角度推动美中脱钩,仅仅在上周就采取了一些行动,包括:美国供应商断绝了与华为的关系,并越来越接近与日本和荷兰,就对华半导体政策达成重大协议。
尽管美国政府作为一个整体,似乎越来越适应与中国发生长期经济冲突的想法,但布林肯和他的副手温迪·舍曼,渴望在岌岌可危的中美关系中找到稳定的立足点。这意味着:既要恢复曾经为双边关系提供压舱石的定期接触,又要建立双边工作规范和对冲突的管控。
这些管控中最主要的是避免真爆发战争,而这一点都在双方的意识中,但只会被间接地讨论到。在华府,充斥着关于中国将在2027年或2025年甚至今年入侵台湾的言论,而其中很多都没有具体证据。这些预测主要是从美国的军事和安全机构中产生的,他们认为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下一个对手,也是满足自身预算野心的有用工具。
同时,中国也经历过了过度自信的时期,认为自己可以对付美国;并且目前中国在政治上,不可能停下来对台湾的侵略和胁迫行动。这使得中国很难达成任何公开协议,来抑制有关台海冲突的言论,但“后门信号”(译注:密室外交中给出的与公开表态完全不同的、至少是暂时的保证)则是有可能的。
特别是考虑到中美最近的会面相对成功,比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拜登去年11月在20国集团峰会上的会晤。
在布林肯此行议程中,还有两个议题可能在竞争优先级。第一个是与中国沟通隐秘信息,即新一届美国国会的反华倾向与拜登政府的立场并不一致。一些中国官员很可能将中期选举后的新国会,以及中国竞争委员会(译注:此为简称)的成立,视为对鼓动冲突的官方认可。按照新委员会负责人麦克·加拉格尔的说法,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一定会被中国视为挑衅的大胆行动,包括在台湾境内举行此0众议院委员会的“实地听证会”。
而中国领导人通常对美国的三权分立政府,以及分权制度抱有高度怀疑的态度,认为白宫否认国会行动是非常虚伪的。但是,中国政府对时任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去年的台北之行反应相对克制,以及悄悄恢复佩洛西访台后暂停的一些美中工作小组,表明在北京可能还是有一些认真倾听的听众。
布林肯还将关注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以及美国继续努力促使中国放弃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支持态度。他可能会指出一些中国企业在对俄提供非致命性援助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但这种说法不太可能奏效。
中国的一些分析家可能对俄罗斯的失败感到气馁,但中国国家媒体仍在不断地进行反北约和亲莫斯科的宣传。
尽管中国仍不太可能对俄直接提供军事援助,但中国企业更乐于从缺乏国际竞争的对俄出口业务中获益。习近平很可能在2023年的第一次大型外事访问中前往俄罗斯,这可能是一次友好的访问,而不是一次斥责。
拜登团队似乎希望在不破坏稳定的情况下,实现中美脱钩,逐步切断经济关系。不过,中国在布林肯访问前,发出的信号是一些支持进一步接触的论点,比如类似于美国前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认为的那样。北京似乎希望回到美国企业家和金融家因在中国的获利机会,而成为北京最佳游说者的时代。
而对美国鹰派人士来说:中国甚至在自身继续对外国投资施加限制的情况下,依然表现出了对脱钩的厌恶,这证明了之前的中美关系明显向中国倾斜。
不过,中国领导层在避免进一步破坏稳定方面存在既得利益,这不仅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也是出于中国国内的考虑。去年的经济和政治不稳定使中国处于劣势,其可能比以前更希望规避风险。这就是为什么高官们对言辞激烈的外交官进行了约束,将所谓的“战狼”从重要岗位上撤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