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中国经济的再平衡已经势在必行:全球化带来什么,去全球化就会带走什么

耶鲁大学教员、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斯蒂芬·罗奇在Project Syndicate的文章写道,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反周期政策思维与结构性挑战错位:通货紧缩风险日益加剧,而人口迅速老龄化与严重的生产力问题之间的致命互动,又加剧了这一风险。中国政府需要制定新的对策,释放消费拉动型增长的活力。

本评论是应邀提交给 2024 年 3 月 24-25 日在中国北京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参与倡议 “的长篇评论的编辑版本,但是这篇论文既没有分发给中国发展论坛的与会者,也没有被安排对外发表。

DCIM100MEDIADJI_0048.JPG

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广泛的问题:经济表现不佳、中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严峻的人口逆风和严重的生产力挑战。迄今为止,中国的应对政策一直沿用过去被证明是成功的模式,但如今那些可能已经不够了。四面楚歌的中国当局,需要勇气和想象力来制定新的解决方案。

25年来,我一直是中国的坚定乐观主义者,先是作为投资银行家,最近又作为一名学者,但现在我对中国的中长期经济前景变得更加谨慎。这并不是我自发的思想转变,而是因为我越来越担心,强大的结构性力量与中国久经考验的标准反周期工具之间的不匹配。

这一政策挑战,凸显了中国需要从出口和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日益由私人消费驱动的增长模式。事实上,我反复强调中国的再平衡势在必行,包括我在耶鲁大学的课程“下一个中国”,我的书《不平衡: 美国和中国的相互依赖》 ,以及最近的《意外冲突: 美国、中国和虚假叙述的冲突》 ,以及多年来在中国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最成功的发展故事,几乎总是涉及经济增长来源的重大转变,这反过来又使经济体出于需要或设计而重塑自身。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陷入所谓的 “中等收入陷阱”,而自二战以来,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都深陷其中。

......

...

——— 剩下部分为会员专享,免费注册后可阅读全文 ——
会员登录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