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真果少年糕 地球知识局
东北拥有我国最广袤的黑土带,肥沃的黑土哺育了一代代东北人民。这些黑色的土壤富含腐殖质,能为作物生长供给充足的营养,故而这里又有“北大仓”之称。
其实,东北地区并非全是黑土带,也存在不少贫瘠的盐碱地。据统计,东北松嫩平原的盐碱地面积从1950年的约2.4万平方公里,增长到2016年的约3.9万平方公里。面积不断扩张的同时,很多土地也从轻度盐碱化转变为中重度盐碱化。
根据相关研究预测,未来几十年,东北盐碱地面积将继续扩大,盐渍化程度也或将进一步加剧。那么,东北的盐碱地是如何形成的?“白茫茫”的盐碱地又会给当地农业生产带去哪些困难呢?
土壤的盐碱是怎么来的?
土壤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柱,良好的土壤条件是保证植物生存的基础。而盐碱地中超过正常土壤耕作水平的含盐量,会改变植物根系与土壤中水分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土壤碱度的高低,则主要与其中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的含量有关。
我们看到的盐碱地多为白色,它们实际上是留存于地下的盐分,随着土壤空隙中的水逐渐从地下来到了地表之上。在这一过程中,水分被蒸发掉,盐分则留存于土壤表层,这就是盐碱地的基本形成过程。
一般来说,在地下水位较高且不宜排水的低洼区,更易发生盐渍化。这主要与土壤中水的毛细作用有关。你可以将多孔的土壤想象成一块纱布,当你将纱布放置在墨水瓶边缘时,瓶中的墨水便会沿着纱布上升,这就是毛细作用的直观呈现,同样的原理在土壤中就是如此作用于含盐分的水。
若地下水距离土壤表面较远,土壤表层水的毛细作用就无法把埋藏于地下的水分吸上来,其中的盐分自然也无法随着水上升到地表。所以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并不易发生盐碱化。
盐碱地的发生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尺度的构造运动、干旱的气候、较大的蒸发量、低洼的地形条件、地下水的水位等等,都可能导致盐碱地的产生和情况进一步恶化。
虽然自然因素是盐碱地产生的基本动因,但人类不合理活动的进行,例如过量施加化肥、采用粗放的耕作方式、大水漫灌,以及过度放牧破坏地面植被等行为,都让土壤盐渍化情况进一步加剧,导致由人类引起的次生盐渍化。
资料显示,我国现存盐碱地总面积达99.13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同时,我国盐碱地的碱化度也较高,能进行开垦种植的盐渍化土地仅占盐碱地总面积的20%。不光面积大,盐碱地在我国也分布非常广泛,在黄淮海平原、东部滨海地区、西部的新疆西藏部分地区以及东北松嫩平原等地,均能找到盐碱地的踪迹。
类型多样、差异性大,成因复杂是我国盐碱地面临的现状特点,这就需要人们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盐碱地进行针对性治理。位于我国东北松嫩平原的苏打盐碱地,就是众多盐碱地类型中的一种。
东北的苏打盐碱地
我国东北地区的苏打盐碱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的松嫩平原、辽松平原及三江平原地区。之所以在盐碱地前带有苏打二字,是因为这里的盐碱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苏打和小苏打。
位于黑龙江西南部和吉林西北部地区的松嫩平原,一直都以盛产优质作物和商品粮而闻名。但实际上,松嫩平原西部还是世界上三大苏打盐碱地之一。松嫩平原西部的盐碱地大致沿大兴安岭呈东北—西南向分布,是我国苏打盐碱地分布的主要区域。那么,为何这里会有这么多的苏打盐碱地呢?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是最初物质来源。在地质历史时期上,这片区域内曾发生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在距今约2.5亿年至65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作用下,长白山和大兴安岭不断挤压抬升。同时,松辽盆地下沉,为富含纳的长石和其他碱性矿物在此堆积创造了有利的地形条件。留存在此的矿物,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苏打盐碱地中盐分的最初来源。后续一系列复杂的地质变迁,也进一步推动了这里土壤盐渍化的发展。
其次,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是影响松嫩平原中西部土壤盐渍化不断发展的基础内因。从气候方面来看,这一地区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冬季寒冷干燥,易于盐分的积累;夏季高温多雨,让盐分产生一定的脱失。盐分积累和脱失的交替进行,让盐分在地表聚集更易发生。
风的吹移也会对盐分的运移起到一定作用,根据风向,一些盐渍土被从盐碱地被吹到碱度正常的土壤,扩大盐渍化范围。与此同时,风的侵蚀作用加剧土层表面蒸发,使得局地盐碱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另外,冻融作用也会扩大东北土地盐碱化面积。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温度较低,土层发生一定的冻结,盐分则会跟随着水分,从下部非冻层运移到上部冻层。这些到达土壤表层的含盐水分在来年春季回暖融化,让盐分滞留在土壤表层
随着入春后蒸发作用的增强,有限的雨水又为盐渍留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像这样冻结和融化随时间交替的作用,就让土壤表层不断有盐分留存。
除了来自自然动态的变化,松嫩平原的平坦地形也有利于盐分的积累。由于缺少冲刷动力,盐分随水的运输容易在这里停滞下来,增加地区土壤盐渍化的程度。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同样推进了土壤盐渍化进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牧业和工业化的过度开发,对东北松嫩平原地区土地造成不可逆损伤,也让松嫩平原西部土壤的苏打盐渍化状况进一步恶化。
不良的土壤水热条件,让在白茫茫土地上进行耕种变得困难重重。东北盐碱地治理一直以来都是有待解决的难题。
怎样治理东北盐碱地?
针对不同的土地类型,研究人员对症下药。东北苏打盐碱地的治理,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水是治理土壤盐渍化的关键因素。“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是盐碱地治理的要领之一。将江河中的水引入灌区,利用水的动力冲刷掉土壤中的盐分,可以到减轻土壤盐渍化程度的作用,也能为苏打盐碱地后续整体开发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暗管排盐技术、微咸水淋洗技术,即用水对土层中的盐分进行冲刷淋洗的方式,也能带走盐分,起到降低土壤中含盐量的作用。排水越多,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也就越好,土壤也就越可能适合作物的种植。位于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就是用水治理盐碱地的一个典范。
由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为活动加剧,加之20年前的一场水灾和接连而至的旱灾,使得白城全域从2003年起遭受近10年缺水困境,土壤盐渍化较为严重。目前,白城在引水灌溉之后的弱碱水土上,开发“蟹稻”、“鸭稻”和“鱼稻”等综合农业模式,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除了以水治盐碱外,一些有机改良剂、肥料甚至废弃物也能起到中和土壤碱性的作用。例如使用工业废弃物脱硫石膏、铁矿尾矿、豆渣等对苏打盐碱地进行改良,也能减轻土壤盐渍化的程度。
此外,种植苜蓿草、星星草等耐盐碱的植物,可以吸收土壤表层的部分盐分,增加地表覆盖率减少地表水蒸发,进而调节土壤中的水盐平衡。
白城市农科院就一直致力于耐盐碱水稻的研究工作,1998年成功选育长粒粳稻品种——白粳1号。这款弱碱稻米如今推广面积已达到约150万亩,占白城水田总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2020年10月,白城市正式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这就证明了,贫瘠的盐碱地可以通过“种稻排盐”等方式转变为鱼米之乡。
不过,在几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种植水稻并非易事,需要一套科学、完整的治理系统来支撑:包括前期对土地的治理,中期选择合适的耐盐碱品种并悉心培育,后期对所种植的植被进行合理地施肥、水分调控,最终才能有所收获。
总而言之,东北地区苏打盐碱地的治理不仅能改善地区的土壤条件,促进粮食增产,而且也能逐渐盘活片区的生态旅游、渔业养殖、水果蔬菜种植等相关产业,为当地人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美好期望。
依托于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曾经贫瘠的盐碱地也正变为稻谷翻滚,果实飘香的肥沃之地。
(声明:本文为《地球知识局》授权转载内容,版权归《地球知识局》所有,未经授权和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形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