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尔街日报》1月20日报道,香港股市已飙升至20个月高位,交易量也创下了纪录,因为来自中国内地的投资者纷纷进入市场寻找廉价股票和内地市场无法购买的股票。

大批现金流入了美国规定美国投资者不能买的股票,如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公司、石油大亨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有限公司等。
这些资金正通过“股票连接计划”流动,该计划是香港与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之间的交易纽带。分析师和投资者表示,内地投资者可能会在香港变得更有影响力。
深圳大金资本有限公司的合伙人张先生表示,资金的涌入不仅仅是钱,而是一种持续的趋势。
截止到周三,根据Wind的数据,本月来自内地的净买入额已经达到了相当于265亿美元(约1714亿人民币)的水平,超过了此前的全月纪录,增幅超过47%。周二,交易所的总成交额创下日成交纪录,相当于390亿美元(约2522亿人民币),所谓的南下成交额也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张先生表示,许多内地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有高达50%的基金投资于港股。他说,一些人被相对便宜的估值和投资于被打压的市场重仓股的机会所吸引,预计如果中美关系改善,这些股票的表现会更好。
他补充说,自中国去年实施国家安全法以来,香港的相对平静是吸引内地投资者的另一个原因。
周三,香港基准恒生指数上涨1.1%,创下2019年5月以来最高。不过,它仍落后于其他中国基准指数,比如上海综合指数,后者已回到2015年达到的高点。
根据Refinitiv的数据,截至周二,恒生指数的交易价格为预期收益的12.7倍。相比之下,衡量内地最大股票的沪深300指数的倍数为19.6倍。
投资者表示,中国基金管理行业的繁荣支撑了资金流入。根据晨星的数据,去年中国新成立了1400多只共同基金,共募集了3.16万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4880亿美元,是2019年数字的两倍多。
一家中国顶级基金管理公司的本土部门中国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Frank Li说:“共同基金投资在中国的兴起被视为此次南下资金流动的一个非常大的驱动力,投资者正在将资金从银行账户和理财产品中重新分配到共同基金中。”
法国巴黎银行亚太区股票及衍生品策略主管Jason Lui表示,中国机构投资者正寻求长期投资于股息收益率高的香港上市大盘股。
相比之下,涉足香港市场的个人投资者则在受益于疫情的行业中寻求短期交易机会,如科技和医疗保健类股票,其中许多股票只在香港上市。
他说:“随着更多的中国科技创业公司和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选择在香港上市,内地投资者将继续向香港市场配置更多资金,这得益于相对便宜的估值和许多新发行股票的投资机会。”
南下买盘帮助缩小了在岸股相对于香港同等股票的长期溢价。恒生AH股溢价指数显示,这一差距已从10月份近50%的近期峰值降至约33%。
外汇交易商UOB Kay Hian驻香港的大中华区研究主管谭文汉(Tham Mun Hon)表示,近期的买盘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等表现滞后的企业。他预计,随着溢价进一步收窄至20%至25%左右,资金流向将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