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似乎准备从周二因对大型科技公司和AI支出担忧而引发的抛售中反弹, 最近围绕大型科技公司AI交易中的循环融资策略,也引发了大量担忧。
但泡沫正在酝酿吗?高盛策略师认为,牛市和科技公司持续上涨的趋势还没有到达拐点。
“历史表明,泡沫通常由围绕某项变革性技术而形成的狂热推动,吸引投资者、资本和新进入者。泡沫的典型特征是资产价格迅速上涨、估值极端,以及因杠杆上升带来的重大系统性风险。”高盛全球股票首席策略师彼得·奥本海默的团队在周三写道。
他们承认,投资者行为中确实存在一些与过去泡沫相似的因素,比如估值上涨、市场高度集中,以及所谓“供应商融资”的出现。
奥本海默及其团队指出,目前的情况与过去泡沫有三个关键区别。他们首先回应了价格上涨的问题,但表示单靠价格上涨不会形成泡沫。例如,今年国防类股票收益可观,但并没有伴随泡沫的担忧。
“归根结底,泡沫形成于股价和估值的双重飙升,达到一个地步,使与某项创新相关的公司总估值,超过它们未来可能创造的现金流。”奥本海默团队表示。
他们还认为,当前领先科技公司股价上涨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基本面增长,而不是对未来增长的非理性炒作”。
“科技行业的大部分利润都是由美国公司创造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过去15年美国股市的强势表现),这些主导企业在过去15年间实现了惊人的利润增长,并拥有非常强劲的资产负债表。”奥本海默团队指出。
不过,他们也强调,目前的反弹能否持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盈利增长”。
高盛策略师还表示,目前不仅是科技股,从历史角度看,大多数股票市场估值都处于高位,信贷市场亦是如此。因此,与其说是科技泡沫,不如说投资者面临的是低利率、高全球储蓄和“延长的经济周期”共同作用下,各类风险资产价值普遍上升的结果。
如果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减弱,市场可能会出现调整,但他们认为,这并不会是科技泡沫破裂就会造成的。
他们还将过去一年的科技股回报,与互联网泡沫高峰前的12个月进行了比较。高盛指出,1999年和2000年期间,科技股的回报虽然也受到盈利增长的推动,但估值的上涨幅度远高于当前市场所见。
高盛团队表示,目前科技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竞争,迄今为止,AI领域主要由少数几家现有巨头主导。而历史上的泡沫,往往是在激烈竞争时期形成的,当时投资者和新进入者蜂拥而至。
“未来将在新兴行业中诞生大量我们今天甚至无法想象的公司。标准普尔500指数中,1985年排名前十的公司,到2020年没有一个在前十;而2000年前十中,到2020年也仅剩一家仍在榜上。”他们表示。
因此,他们认为分散投资依然至关重要,并强调了一些已经开始奏效的策略。
例如,今年全球股票指数表现强劲,其中很多指数甚至没有配置美国科技股。大型科技公司对实体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明显,这可能带动资本货物、能源、资源、房地产和交通等领域的回报上升。最后,目前的资本支出热潮很可能催生新的科技明星企业,投资者应密切关注科技领域回报的扩散趋势。(市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