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在美中国留学生分享:留学期间面对“学习困难症”怎么解决?

​美国留学生徐娅今年暑假开始时,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条帖子,想寻找能够一起学习的搭档,最好是能够每天在ZOOM或是GOOGLE MEET平台上线上碰面的那种。

对于现在的留学生来说,在线课程对他们来说不再陌生,而最近在留学生群体中兴起的“网上自习室”,让一向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的徐娅也跃跃欲试。

徐娅说:“其实我在网上经常能看到寻求上学习小组的帖子,我是一个难自觉的人,所以很需要可以相互监督和鼓励的学习的搭档。”

而通过建立线上学习小组,徐娅成功克服了留学期间的“学习困难症”,并且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可以帮到更多在海外求学过程中有学习焦虑的中国留学生。

Photo by Chris Montgomery on Unsplash

建立学习小组的初衷

在美国待了近5年的本科生徐娅告诉笔者,从下个学期起,她就要面对毕业论文带来的压力了,早早准备动笔也能让她早早回家。但在进入炎炎夏日后,过起暑假的自己又陷入了懒散的状态,从外地旅行回来每天就只想窝在家里打游戏。

就这样,一晃到了7月中旬,想起来自己还有按时毕业这项大计划的徐娅不得不让自己清醒一点。

徐娅表示,自己之前没有试过加入团体学习小组,但体验过和朋友一对一的监督学习。她觉得相比起一个人学习,这种一对一学习的方式还比较有约束力。两个人可以立一个最低学习时长目标,或是一天结束后互相分享今天的学习心得。

徐娅学的是文科相关专业,常常有堆积如山的资料等着她来阅读,但在资料堆得越多,拖延的情况也就越严重。

她说,虽然心态问题只能自己解决,不过还是想其他人建立一点连接,来提高行动的积极性。毕竟大家在假期里都各有各的打算,玩得比较好的朋友都不在,缺失社交也给她带来了一些困扰。

徐娅觉得,如果每天只是一个人面对书桌、和其他人交流程度不够,感觉自己在读英语原文的时长和强度、以及口语方面好像也受到了限制。就像是有一个阈值,一旦超过这个阈值,大脑就自动停止运转了。更糟糕的是,她的专业资料中还经常出现一些很长的专有名词,她光是看到这些词就会想打退堂鼓。

在谈到“读不下去了”这个问题上时,徐娅抱怨道:“虽然我在图书馆效率不错,不过没有同伴心态还是很容易崩。特别是在放假的时候。”

在假期学习和平时学习的落差问题上,徐娅还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她说尽管自己口语没有那么好,但上课的时候和作业小组的组员开会时至少对方能听懂、能有回应。可是一到了假期结束、再回到学校里的时候就会感觉脑子忽然不转了,演讲时讲不出来对的词,写东西也费劲。

徐娅说:“最开始我还能对着稿子念,念着念着就会开始自由发挥,然后会突然忘了自己讲到哪里。”

为了避免在假期结束后再出现混乱的状态,徐娅认为自己在夏天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她选择在网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努力。

Photo by Dylan Ferreira on Unsplash

学习小组成立后的磕磕碰碰

在有建小组的打算后,徐娅行动的速度很快,幸运的是回她的人也不少。

徐娅说:“我在网上简单地说了一下自己所在的时区,计划中的学习时间,和小组每天打卡的位置可以在哪些平台。没想到状态发出去以后,陆续有好几个人联系我。”

徐娅的学习习惯是从白天到傍晚,她希望尽量找在同一时间段能学习和时区里的组员也是为了能够保持同步,在和不同的网友私聊过后,徐娅后来确定了3名年龄相仿的女生组员。最后,大家都觉得一下学习很长时间不现实,就想着从一天4到6小时开始。

在小组里,大家常常一起开着视频学习,但不会一直让镜头对着脸拍。大多时刻都是最初上线时大家相互见个面,然后剩下的时间里只有手出镜。

徐娅开玩笑:“我读不下去的时候,就看大家的手在键盘上不断敲敲打打,莫名有种治愈的感觉。”

徐娅说,最开始他们在zoom上同时上线时间在下午1点到5点之间。她本来想着建组的目的只是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每天到点了以后先在小群里招呼一句就好,不用像她听说有的人较多的小组还需要每次签到。但过了一周,她就发现他们需要改一改规则了。

徐娅解释:“总有人能坚持一两天,后来就自己跑了。换了一两个人以后大家就说好,坚持每天上zoom的不需要打卡,但是不来的话最好先说一声。”

当然,大家除了问候几句外,相关专业的组员偶尔会相互提问,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可是徐娅在组队的过程中也害怕遇到那些过于话痨的组员。她认为:“组队的目的还是好好学习嘛,如果只剩下聊天,那就丧失组队的意义了。”

例如,有一次有一名组员问,可以不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放白噪音。最开始没有人反对,但是几天以后,还是有人私下敲了敲徐娅,说自己依旧不习惯在学习时有声音,想要退出学习小组,也有人觉得自己的最佳状态很容易被中途休息闲聊的人打断的。

徐娅说,虽然她每次都不觉得自己是小组的组长,但像组成学习小组“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也需要大家学会协调、学会说不,对我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在其中的一名组员又拉来自己的朋友以后,新的4人组又开了一个小会,敲定以后无论是放音乐、还是聊天休息,最好事先打字征求一下大家的同意,如果在场的人全都同意就可以。

而在相互熟识了以后,徐娅和渐渐固定下来的组员们也默契地摸清了每个人的学习习惯:有的组员目前在自学一门外语,所以每次下线之前,都会告诉他们今天又多记了几个单词;有的组员是因为要准备重修的课程,有时深夜还会在群里和大家大倒苦水;还有人现在就在准备开学以后的考试。

徐娅表示,他们在平时聊天时,也都承认“只要ddl(deadline,交作业的最后期限)来了,学什么都快,根本不用开zoom小组”,但也不能每次都赶在截止时间前的最后一小时还在埋头苦干。

Photo by Manuel Asturias on Unsplash

学海无涯,总有好用的学习方法

当然,对徐娅来说,被她称之为“赛博图书馆”的学习小组不光是为她自己创造出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帮她解决了读英语原文这个老大难的问题。

徐娅说,“有一次,我们突然聊到怎么样才能集中注意力读论文、怎么做笔记、哪些读书笔记软件好用,有个同学推荐给我的方法特别好用。”

以她的习惯,她一般就直接用pdf阅读器中读电子论文,也会在文件上画线标高亮,同时还会找好多相关论文,打开特别多网页。但开的网页和资料太多,徐娅常常一天都没耐心读不完一篇论文,有的时候可能只看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长此以往,不仅没法高效学习,还特别耗费精力。

而她的组员向她推荐了EndNote、OneNote这两种文献管理软件,告诉她什么笔记软件都都可以试试,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有一位专业和徐娅的专业相关的组员,借给了徐娅笔记。徐娅先仔细看了看,又和这位组员同学私下交流了一下,发现这位同学在看较短的文献最看重结论和图表,而对于长的文章,就要先快速标一下重点、再通读做摘要、最后最好是自己可以转述文章的中的重点知识、方法等等。

“之后我们一聊,好像大家都有读不进去的困扰。”徐娅说,“于是我们就商量,如果大家学完以后还有经历,可以简短地说一下今天看了什么内容的文献。”

在做到这一点后,徐娅和她的组员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文章看过一遍后,发现有些理解的问题有歧义,再回头看文章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你总不可能看完以后所有的内容都记住了,或者做的笔记面面俱到。”

“后来,我们每篇文章读完都要至少回答两个问题,首先是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或解决什么问题,其次是他用了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看法。”

Photo by John Schnobrich on Unsplash

徐娅说,现在她记笔记时会写上关键词,必要时翻译成中文,这样也方便她后来查找。虽然现在读文章的速度比之前慢多了,一篇文章中可能有些关键的信息不好找,一天下来只能读两三篇。但这一以来她也避免错过细节,不怕返工多次。

现在徐娅的学习小组组员“已经不再是陌生人”,在每天正式学习开始前,大家会一边聊一边学一段时间,等学习状态有了大家自然会投入其中。最后集中不了精力了就再“摸一下鱼”。

“网上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所以我们在夏天也要抱团取暖。”徐娅说。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徐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