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CNBC 1月24日报道,蒙特利尔银行资本市场(BMO Capital Markets)外汇战略全球主管格雷格·安德森表示,中国的新冠“零容忍”政策和整体经济形势可能会对那些本应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权货币造成压力。
尽管2022年迄今为止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布伦特原油周三创下2014年10月以来的峰值,但挪威克朗、澳元、新西兰元和加元等商品货币一直相对低迷。
自年初截至周五上午,欧洲市场上,澳元兑美元汇率下跌0.9%,新西兰元兑美元下跌了1.45%。加元今年迄今也下跌了0.9%,而美元兑挪威克朗则上涨了0.55%。
安德森上周在播客中表示:“一般预期是新西兰元随大宗农产品价格一起反弹,澳元随基本金属一起反弹,但今年到目前为止,澳元和新西兰元兑欧元和日元汇率都处于跌势。”
安德森指出,今年迄今为止,这些大宗商品驱动型经济体的央行政策不如美联储那么鹰派,但他认为这只是大宗商品价格和商品货币之间出现差异的部分原因。
他强调,澳洲/新西兰两年期互换利率差(一种衍生品,是汇率市场策略分析的一个重要晴雨表)表现不如美元,为央行政策分歧这一原因提供了依据。
然而,加元互换利率的表现也与美元非常相似,因此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加元没有随石油一起反弹。安德森认为,另一个谜团是,当澳洲/新西兰互换利率大致持平时,澳元和新西兰元兑欧元和日元汇率为何节节败退。
BMO欧洲外汇策略主管斯蒂芬·加洛表示,中国的连锁反应可能会影响到发达市场商品货币的表现。
“中国正在实施零容忍策略。这对供应和需求都有影响,可能会抑制中国对部分(大宗商品)原材料的需求。去年年底的限电和工厂停产,房地产市场显然进入放缓阶段。尽管已经表明宽松政策立场,(中国政府)决策者没有扩大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
加洛指出,中国的国际贸易数据显示,有证据表明部分大宗商品进口的名义增长率放缓,而进口增长比出口增长更加低迷。
“中国的增长背景是否传导至商品货币?是的,可能是这样。中国的经济因素可能会导致今年晚些时候的全球通胀压力放缓?有可能,但我们并不确定。”
从中期来看,加洛表示,为降低对外国技术进口的依赖,并大量投资国内科技创新,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产业规划,可能会永久性改变中国需求对全球外汇市场的影响。
然而,他指出,很难确定该规划的实施对目前汇率波动的影响程度。
加洛说:“也许中国的经济因素只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了部分影响,因为世界其他地区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导致了需求过剩。”
“也许能源价格和基本金属也涉及绿色转型的因素。也许部分大宗商品的均衡价格只是处于调整期。”
安德森建议,通过绿色转型对需求的转变,许多大宗商品的均衡价格将出现“半永久性上涨”,特别是基本金属,并称这将有利于南非兰特和智利比索等金属货币。
就目前的交易而言,安德森建议投资者在澳元兑日元汇率中“逢低买入”。
从大宗商品价格和利率差异的角度来看,该货币对本应该出现反弹。他说:“我仍然认为澳元兑日元汇率在年中前将回升至86左右的位置。”
同时,加洛认为欧元兑加元汇率将走低,并提到三个关键的驱动因素。
“首先,油价高企,进一步放大了天然气价格上涨的影响。第二点是净贸易量。去年11月,欧元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大宗商品贸易出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月度逆差。”
第三个驱动因素是欧洲央行极度鸽派的预期与加拿大央行稍显鹰派之间的货币政策分歧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
他补充道:“考虑到加拿大央行(政策预期)已经得到(市场)反馈,我认为交易量不会很大,但还有一点点。我认为,在这一轮周期结束之前,可以尝试在欧元兑加元1.30的高位上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