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经济学人: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者,正在把排外的偏执变成有利可图的点击率


经济学人的报道说,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一方面到处都可以看到间谍和反华者,同时也在积极的利用高点击来牟利。

外面的世界长期以来一直在担心,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有一天会导致普通中国人,尤其是那些年轻人会爆发出无法控制的怒火。如果最近几个月发生的事情有任何指导意义的话,那就是外人忽略了一个更隐蔽的故事:反外国的偏执狂,已经成为一个令人讨厌但有利可图的游戏。

对于一些中国公民社会活动家、非政府组织(NGO)和私营企业来说——他们认为自己的角色是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建立桥梁,现在是一个可怕的时代。在国有媒体的支持下,民族主义的网络作者,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谴责接受外国资助的团体和个人,或者仅仅因为他们转达了外国对中国对世界日益增长的影响的担忧,甚至在环境等相对安全的领域。

去年,一家制作科普视频的公司“回形针”,被网络民族主义者攻击,并被赶出了平台。“回形针”被指控传播反华仇恨,证据不过是影片指出中国是巴西大豆的大买家,与亚马逊森林的砍伐有关,并说少吃肉对地球有益。

网上名人因制作反对有关过度捕捞的视频而被称为种族叛徒,其中一些视频是为总部设在英国的一家慈善机构制作的,他们在视频中呼吁中国人更负责任地消费海产品。民族主义者立刻发现了一个“邪恶”的议程,说这是不让中国获得蛋白质,以便美国和欧洲人可以留给自己。

中南屋是一家位于上海的社会公益组织,旨在促进非洲的可持续发展,并为中国年轻人提供志愿服务以帮助边缘化人群的机会,现在也面临着持续的攻击,只是因为提请注意中国南部的非洲移民所面临的歧视,以及调查非法象牙的中国买家而引起愤怒。

最近一些最激烈的网络民族运动背后的博主“赛雷”,宣称中南屋创始人是“二鬼子”,这是对1930年代和1940年代与日本占领者合作的中国人的叫法。他的视频被共青团转发。

一位非政府组织的资深人士,称这是1989年以来中国公民社会最糟糕的时期。然而,这种恐惧的气氛并不是由政府政策所引发的。相反,令人不安的是,一些最具破坏性的攻击来自以前鲜为人知的社交媒体上做生意的人。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博主的秘密武器是将反外国偏执行为变得趣,从而有利可图。他们的核心受众是18-25岁的年轻男子。如果追随者最初被谴责“反华”的视频所吸引,那么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民族主义的标志、阴谋论和暗黑的讽刺所吸引。把要打击的目标为“二鬼子”只是一个开始。由于国家为举报外国特工提供高达5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那些被认为不爱国的中国人在网上被嘲弄为“行走的50万”,这是暗示拿他们是间谍,或者干脆就是有利可图的“50万”。

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一种娱乐产业。用一位去年其雇主成为攻击目标的中国自由主义者的话说,民族主义者发现有关“反华叛徒”的视频能带来点击率,“如果有大量的点击率,就会变得有影响力,会带来收入。”

关于赛雷为什么制作了多年关于科学和汽车的解释片后,开始制作民族主义视频的问题。同意接受电话采访之前,这位30岁的人(本名李偲锐)以不信任外国媒体为由,提前询问了问题。

他自称,从2020年开始怀疑在对中国的批评背后,似乎有一个隐藏的议程。在讲述他的故事时,李将许多令他震惊的事情混在一起:特朗普关于covid-19的评论,bbc新闻关于新疆棉花行业涉嫌强迫劳动的报道,以及他说“不知从哪里看到的”没有来源的小道消息,例如声称中国捐赠的口罩“里面有华为芯片”。

他称这种说法是“非常明显的假新闻”,并补充说:“我们需要警惕这一切背后的意图是什么。”

 他坚持认为,他的活动没有事先与政府进行协调,“我们是一家私人公司,我们与政府没有关系。”

在这个严峻的时刻,那些受到抨击的人,正在努力搞清楚点击率高的民族主义内容与政府的议程有多大的一致性。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海外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受到欢迎,因为其将外国经济学家和法律学者带到中国,并为中国人到西方学习提供奖学金。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的中国认为西方作为知识来源的用处不大,而且更有可能是敌对的。

现在他们与中国国内改革者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少,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已经转向,努力游说中国成为更负责任的全球行为者,在从气候变化到远离家乡的非法捕鱼问题上,这是一个更具对抗性的角色。

对外部批评者的回击,在寻求点击的网络民族主义者和政府的鹰派之间产生了共鸣,他们从不相信外国人会在不期望回报的情况下帮助中国。

11月,执法官员指控调查中国海岸线周围海洋污染的非营利组织“仁渡海洋”收集可能被间谍利用的海洋数据。当月晚些时候,《环球时报》警告为环保非政府组织工作的中国人,他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协助外国的 “间谍活动”,例如当他们主办探讨中国在气候谈判中的意图的学术论坛。

这种敌意与中国领导人所说的中国引领世界“生态文明”的雄心壮志格格不入。但是目前来看,将与外国有联系的批评者非法化是有用的。这种态势是否能轻易扭转,是中国官方日后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