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华早报报道,专家警告说,中国对国际旅行的限制可能会损害与主要贸易伙伴建立的更紧密外交关系,拜登政府召集美国盟友在从台湾到贸易等多个领域挑战中国。

中国一位知名学者警告称,如果中国在2022年继续实施严格的边境限制,就可能失去利用其贸易影响力抵消美国制裁的机会。目前,要求中国政府在经济增长和疫情控制之间取得平衡的呼声越来越高。
北京清华大学中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专家赵可金表示,中国对国际旅行的限制可能会影响明年与主要贸易伙伴建立的更紧密外交关系。他说,中国政府应该考虑放松边境政策。
他周四在一个线上论坛上说:“不是全面开放,而是有针对性的开放。”
中国出现了第二例奥密克戎病例,随后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控制新冠疫情的措施。
赵可金发表上述言论之际,拜登政府正召集美国盟友在多个领域挑战中国,包括从台湾到人权,再到贸易竞争。
通过本月举行的民主峰会、与欧盟和日本重新建立的贸易三方伙伴关系、四方军事联盟以及名为Aukus的美英澳安全条约等方式,美国方面向中国施加了压力。
赵可金说,中国可以利用其14亿多人口的消费市场和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来对抗美国。
他补充说,中国明年将主办金砖国家等国际会议,这将为中国在气候变化、经济合作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影响国际规则提供一些机会。
在数据和网络安全竞争日益激烈之际,中国于11月正式提交了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申请。
在同一场活动上,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梁万年表示,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
中国拒绝改变对新冠病例的零容忍态度。中国的入境旅行选择已大幅减少,根据旅行者抵达的省份,隔离要求最高可达21天。
在上周举行的一次定下基调的经济会议上,中国最高决策者表示,在明年北京冬奥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中国将坚持“防止新冠病毒再次入境或国内病例反弹”的原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月发布的一项研究称,如果中国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放弃“零容忍”战略,并取消旅行限制,每天可能会面临超过63万例新增新冠病例。
中国新冠疫情专家小组组长梁万年表示,中国上周批准了首个自主研发的新冠药物,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会取消限制。
梁万年表示:“我们在疫情控制中仍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保护不是依靠单一措施,而是多种措施的组合。”
人们越来越担心中国采取零容忍措施的代价,这种代价可能很快就会超过其好处。在华外企表示,旅行限制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周三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新冠疫情的反弹和中国的‘零容忍’战略可能会在2022年第一季度冬奥会之前和期间,对零售销售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研究公司龙州经讯分析师崔尔南表示,在2023年之前,中国可能不会大幅放松对国际游客的限制。
她本月初在北京的一个论坛上表示:“核心政治信息是,当前的战略效果很好,是必要的。”她同时指出,更完善的封锁措施有助于将政策的经济影响降至最低。
赵可金则表示,中国有针对性的重新开放可以帮助发展数字经济,也可以帮助维护与东南亚联盟国家的贸易关系。
10国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其次是欧盟和美国。
赵可金表示:“市场潜力很大,中国有必要在2022年考虑如何通过政府行动放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