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最新研究数据表明,在经济间谍的问题上,美国故意针对华裔科学家

Eileen Guo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表文章,一项关于美国经济间谍案的新研究表明,华裔被指控经济间谍犯罪的可能性更大,而被定罪的可能性却更小,这说明当犯罪嫌疑人是华裔时,司法部更有可能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提出指控。

Photo by Ayelt van Veen on Unsplash 

多年来,民权团体一直指责美国司法部对华裔科学家进行种族归纳(即种族脸谱化,指执法机关在判断某一类特定犯罪或违法行为时,将犯罪嫌疑人的种族或族群特征列入考虑范围,进而可能导致在破案过程中更多地怀疑某一族群的作案嫌疑)。

今天,一份新报告提供的数据,可能会更直观地反映出这些民权团体的一些主张。

由著名华裔美国公民领袖协会“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一个华裔精英非盈利组织,宗旨是“促进中美之间的相互了解、政治、经济、和社会交流”)发表的这项研究发现,华裔个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根据《经济间谍法》(Economic Espionage Act)受到指控,而被定罪的概率却要小很多。

这份报告的作者,休斯顿南德克萨斯法学院的律师和访问学者安德鲁· C ·金说:“这项研究试图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亚裔美国人在被怀疑从事间谍活动方面是否受到不同的对待,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这项研究分析了1996年至2020年美国提起的经济间谍案的数据,发现在所有被告中,近一半的人被指控窃取了对中国有利的机密,这远远低于美国官员为司法部旗舰项目“中国倡议”(China Initiative)辩护时给出的数字。

报告指出,在根据《经济间谍法》被指控的被告中,46%的人被指控从事有利于中国人或实体的活动,而42%的被告被指控窃取有利于美国企业的机密。

这些数字,与司法部2018年启动的围绕打击经济间谍活动的“中国倡议”所传递的大部分信息直接相悖。例如,司法部曾公开表示,在其“中国倡议”主页的第一行——80%的起诉是使中国受益的盗窃行为,正如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在2020年所描述的那样,这反映出“盗窃规模如此之大,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财富转移之一”。

自2019年以来,“中国倡议”主要针对学术研究人员。

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提出指控

这份报告是基于对1996年至2020年间所有《经济间谍法》起诉的公开法庭文件以及司法部新闻稿的分析。这是对早先发表在《卡多佐法律评论》上的一项分析的更新,那份分析只涵盖了2016年以前的案件。

针对“盗窃商业秘密”和“经济间谍”的指控都包括在这次调查内,其中“经济间谍”指控需要证明“与外国实体有联系”,并伴随着更高的处罚。这两类指控只占“中国倡议”指控的一部分,安德鲁· C ·金简要地提到了“虚假陈述和程序犯罪”,人们还被指控拨款欺诈和在签证申请中撒谎等罪行。

由于人口统计信息和公民身份数据不包括在法庭文件中,安德鲁·金通过名字来区分种族,当名字在种族上模糊不清时,如李姓和朴姓,他会使用谷歌搜索。对于公民身份,安德鲁·金指出,新闻稿中经常突出提到被告是否为“外国国民”,因此他假设被告都是公民,除非另有说明。

报告发现,89%被指控从事经济间谍活动的西方名字的被告最终被定罪,而亚洲名字的被告则为74%。

前联邦调查局特工、现为纽约大学布伦南司法中心研究员迈克·格尔曼认为,较高的无罪释放和驳回率是“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司法部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提出指控,也许他们希望通过反华言论煽动的偏见,让法官和陪审团做出定罪的判决”。

报告还发现,虽然经济间谍案的数量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有所减少,但中国人和华裔美国人的被告人被指控的比例更高。司法部提起的案件数量从奥巴马政府时期的105起下降到2016年至2020年的52起。但在特朗普政府下提起的案件中,超过一半的被告人是中国名字,这是继2009年开始的一个趋势,当时在被指控的人中,中国名字开始超过西方名字。

尽管“中国倡议”所谓的重点是学术界,但研究中只有3%的经济间谍案涉及大学工作人员。实际被盗的首要行业是技术(23%)、制造业(21%)、国防/能源(15%)和商业(10%)。报告称:“这项研究表明,政府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寻找间谍。”

“描绘出整个种族的风险”

在安德鲁·金所称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司法部更有可能公布涉及亚裔为被告的经济间谍法案件,而不是针对西方名字被告的案件:51%的西方被告有司法部的新闻稿,而亚裔被告的新闻稿是80%,华裔报告的新闻稿是83%。正如安德鲁·金所写的那样,“与其他人所犯的类似罪行相比,更多地宣传一个少数种族的被控罪行,有可能把整个种族描绘成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生这种犯罪行为的形象”。

正如报告本身和其他研究人员以及这项计划的密切观察者所指出的那样,这项研究存在着局限性。曾写过关于与中国的联系和如何被定罪的塞顿霍尔法学院法律教授玛格丽特·刘易斯在对这项研究的官方回应中写道,这项研究没有涵盖“中国倡议”下的所有潜在指控,而且至关重要的是,它也“无助于解决与中国有关的威胁的规模和范围问题”。

玛格丽特教授问道,对中国人和有中国血统的人的高指控、第定罪比率是否反映了“对有充分根据的调查进行了合理的判断,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因为人们与中国的联系而增加了嫌疑?”

这项研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卡托研究所移民研究和贸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克斯·诺拉斯特说表示,这代表了现有数据的局限性,他在今年早些时候发表了自己关于间谍罪的研究。

他说:“分析经济间谍活动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总共有多少人已经进行或试图进行经济间谍活,我们只知道那些被抓住的人。”

安德鲁·金说,他怀疑种族偏见,即使是隐性的,也会发挥作用。

“这些差异的严重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即种族因素导致我们的政府对某些种族的人的惩罚比其他犯下类似罪行的人更严厉,隐性偏见有可能是下意识的,甚至不一定只有‘种族主义者’才会产生不公平的种族差异”。

并非所有人都被说服了。玛格丽特教授:“政府认为,不成比例的影响并不能确定歧视性意图,这是事实,因此,它并不是种族归纳。”

但是,她补充说,“偏见并不是得出中国倡议存在致命缺陷的结论所必需的”。

Photo by Sergey Zolkin on Unsplash 

是寒蝉效应,还是逆转的迹象? 

多年来,联邦调查局对华裔美国科学家进行种族归纳而引发的寒蝉效应,一直让亚裔美国人民权团体感到担忧,许多学术团体、科学协会和国会代表都呼吁调查或控制联邦调查局和司法部的歧视性调查。

风向可能正在改变,9月9日,一名联邦法官宣布田纳西大学前教授、加拿大籍华裔学者胡安明无罪释放,他被指控在拨款申请中欺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三个月前,陪审团未能就案件作出裁决。7月下旬,司法部在一天之内撤销了对其他五名学术研究人员的起诉,他们被指控在与中国军方的关系上撒谎。

玛格丽特教授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我们对中国倡议了解得越多,就越发现它有问题。我们需要继续向政府说明,有比中国倡议更好的方法,保护研究安全的同时减轻对偏见的担忧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但这是至关重要的。”

司法部尚未对评论请求作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