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巴伦周刊》报道,当地时间周五(5月7日)的一份数据显示,随着全球经济从疫情危机中反弹,国内的消费也在逐渐复苏,上月,中国的出口增速打破了预期,而进口也在以十年来最强劲的速度增长。
随着疫苗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关键的美国市场的推广,以及于经济而言十分痛苦的封锁政策被解除,今年世界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已经回升,而在2020年,这一需求曾呈现断崖式下跌的情况。
由于对电子产品和医用口罩的需求急剧上升,4月份中国的海外出货量同比飙升32.3%,超过了彭博社的24.1%的预期。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去年时的比较基数非常低,因此产生了上述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
但它们仍然表明,全球经济正在复苏。《巴伦周刊》认为,在美国,庞大的政府开支和中央银行的慷慨解囊刺激了国内经济,使其得到了猛烈的发展,而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正是在美国的领导和牵头下展开的。
野村证券(Nomura)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告诉法新社:“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刺激性政策,维持了他们对中国制造产品的需求。”
他补充说,包括印度在内的新兴市场不断恶化的疫情也支持了中国的出口,部分原因是他们之后需要依靠中国提供的防护装备。
在中国国内,随着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中国庞大的消费者大军在经历了去年的苦难之后,正在恢复日常生活。这使得中国的进口增长了43.1%,虽然略低于预期,但却是2011年初以来最好的增长。
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了飙升,铁矿石的价格达到创纪录水平,铜的价格接近达到创纪录水平,而这也推动了中国进口的跃升。电子和集成电路产品的价格也在飙升,因为该产品的供应出现了短缺,且在运往国外之前,这些产品大多会被转手交易,更使价格节节攀升。
强劲的数据将为中国的领导人提供积极的回应,因为他们正在寻求重新调整经济,从国家投资和出口主导的经济增长转向更加依赖国内消费需求的经济增长。
但是,陆挺警告说,进口商品的价格飙升“将引发更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压制国内需求”。
市场研究机构马基特(IHS Markit)的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拉吉夫·比斯瓦斯(Rajiv Biswas)补充说,除了因短缺而导致的全球半导体价格上升之外,集装箱货运成本上升等因素也“增加了中国的进口支出”。
4月份,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上升了23%,达到了28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15.93亿元),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曾经是中美贸易战中的一个关键争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