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尔街日报2月16日报道,目前油价仍在上涨。布伦特原油和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均突破每桶60美元大关(约合人民币390元),使大宗商品价格回到疫情爆发前的水平。但仍有一个谜团给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石油失踪案”有关,也就是国际能源机构没有统计到的石油数量。这是一个每隔几年就会重现的谜团,尤其是在能源市场出现震荡的时候。
例如,根据国际能源机构对全球石油供需的估计,2020年上半年,全球石油库存会增加13.9亿桶,其中大约四分之一的库存被用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备用库存,8%的库存用于浮动库存和中转库存。剩下的68%则下落不明。
总有一些石油没有被追踪到,但在最近的石油市场冲击中,这一数字一直在增长。根据牛津能源研究所的一项分析,至少自1990年以来,2020年上半年的失踪桶量是观测库存和隐含库存之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缺口。事实上,这几乎是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失衡程度的10倍。

一种常见的解释是,这些石油桶根本不存在,这反映了测量的不精确。正如牛津研究所的报告所指出的,需求是滞后的,而供应则是不准确的,特别是来自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需求。
能源经济学家菲利普·弗莱杰指出:“国际能源机构从各国政府收集数据。因此,如果政府数据出现偏差,那么它们就出现偏差。”他认为,失踪油桶数量的激增原因可能很简单:疫情期间,更多的员工被解雇或在家工作,这可能导致数据收集存在缺陷。
如果这是真的,这对油价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利好局面,这意味着原油的储量比想象的要少得多。
但另一种解释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论。大量未核算的原油可能储存在非经合组织国家,这可能意味着新冠疫情后的需求复苏可能遵循不可预测的路线。
牛津研究所的报告指出,尽管经济活动大幅减弱,炼油厂运营减少,但中国去年的进口大幅增加。虽然这种解释在过去一直被驳回,但鉴于多年来在市场震荡时期未计入的桶数增加了很多,这种解释越来越难以忽视。

虽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国,但问题远不止于此。正如牛津研究所的报告所指出的,石油储量的减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与全球石油需求向非经合组织国家转移有关,与亚洲国家日益重要的地位有关,尤其是缺乏透明、可靠数据的中国”。
所有这些都很重要,因为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可以影响市场。弗莱杰指出,虽然石油交易员往往不依赖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但政府官员出于规划目的,仍然会依赖那些数据,这可以确定石油产量水平。
此外,弗莱杰说,石油交易员有时会利用国际能源机构数据与他们评估结果之间的巨大差异来建立交易头寸,这也可能影响价格。
为油价涨回到疫情前水平而欢呼的石油生产国,需要担心的是,全球在封锁期间生产的原油都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