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1月中国PPI同比增长0.3%,为一年多来首次“转正”

据雅虎财经援引彭博社报道,随着商品价格上涨,1月份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一年来首次上涨,因为大宗商品价格攀升,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则因疫情限制抑制了旅游和消费而重新陷入通缩。

(Bloomberg制图)

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0.3%,符合预期,相比之下,12月的跌幅为0.4%。国家统计局周三(2月10日)表示,该指数去年每个月都在下降,此外,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下降0.3%,此前12月增长0.2%。在彭博社对经济学家的调查中,预测中值为同比无变化。

消费者价格指数最近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一年前高昂的猪肉价格带来了较大的基数影响,当时非洲猪瘟的爆发减少了供应。但是,由于寒冷的天气以及出行限制影响了肉类和蔬菜的运输,食品价格的压力开始再次增加。

剔除了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成本的核心CPI在1月份下降了0.3%,这是2009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国家统计局官员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主要是由于服务价格的大幅下降。由于去年农历新年在1月,导致航班等服务价格上涨,因此数据受到基数效应的影响而失真。今年,春节在2月,由于疫情的持续,旅游消费下降。

彭博社经济学家说:“中国的通胀数据带来了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从总体上看,我们认为这可能不会影响美联储的短期政策。”

“高基数是导致消费者价格同比下降的部分原因。更令人担忧的是另一个因素,由于部分地区的新冠隔离措施,家庭对服务的需求不振。”

中国1月农历新年前出行人数锐减,地方政府出台检测检疫要求以降低冠状病毒爆发风险。

新加坡商业银行(Commerzbank AG)高级新兴市场经济学家周浩(音)表示:“PPI通胀继续呈上升趋势,这表明制造业仍然跑赢大盘。CPI通胀动能并未如预期般强劲,在可预见的未来,消费和制造业之间的这种分化可能会持续下去。”

新加坡Natwest Markets公司中国经济学家刘培谦(音译)表示,该数据“强化了经济复苏不平衡的观点”,暗示该国央行将谨慎采取刺激措施。

猪肉价格是CPI变动的主要驱动力,在去年12月份下跌了1.3%之后,1月份的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9%。国家统计局还宣布调整CPI篮子,称将把食品配送、母婴护理服务、新能源汽车、可穿戴智能设备和叫车服务纳入指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