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彭博:北京压力日益加剧,美国却变得越来越不可靠,接下来的几个月可能将决定台湾的命运

本文刊发在彭博,作者哈尔·布兰兹是彭博社专栏作家,也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的亨利·基辛格杰出教授。加美财经编译,不代表支持文中观点或确认其中事实。

Makoto Lin /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中華民國總統府), CC BY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北京拿下台湾的策略正在失败,但现在不那么确定了。

北京长期以来一直使用非战争手段进行胁迫,试图在不动武的情况下让(中华民国实际控制下的)台湾屈服,同时也在为必要时动用军事手段摧毁这个岛屿民主政体做准备。直到最近这一策略基本上适得其反,反而增强了台湾抵抗统一的意志,也加深了与美国的关系。

但现在,台湾的士气以及与华盛顿的关系都开始出现裂痕。

我最近前往台湾,与政府官员、政治人物和分析人士进行交流,试图更好地了解台湾如何在与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复杂的三方关系中应对。

我强烈感受到,台湾与美国的关系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可能更强大、更稳固,也可能引发一场破坏性的危机。

过去一年来,美国的种种做法在中华民国政府内部引发了不确定感和焦虑,而台湾自身也正陷入政治上的混乱,而此时本该最需要团结和紧迫感。

问题的核心是一连串复杂纠结的议题,包括贸易、防务支出,以及特朗普与中国的谈判,这些问题正威胁着美台关系的稳定。而与此同时,北京也在加大力度破坏台湾稳定。

接下来的几个月对华盛顿和台北至关重要,双方若无法避免局势恶化,最终可能危及台湾的生存,也动摇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地位。

如今,美国人常常将台湾视为民主成功的典范或半导体强国。台湾的确兼具这两个身份,但从根本上讲,台湾的重要性体现在地缘战略上。

看看西太平洋的地图。可以看到,台湾控制着一段经济价值极高的中国沿海地带,位于东亚两大内海之间,从南边扼守东海,从北边制衡南海。

台湾也正好位于“第一岛链”中央,从北边的日本一直延伸到南边的印度尼西亚。

在友好势力手中,是遏制中国海上力量的关键环节;一旦落入中国手中,就可以用来威胁菲律宾和日本,进而破坏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安全体系。

因此,对北京来说,台湾不仅仅是“百年屈辱”的象征,也不仅仅是国共内战留下的历史遗产。当年战败的国民党撤退至此。台湾是掌控中国沿海重要水域、冲出近海进入太平洋的关键。

正如一位中国分析人士所说,一个有美国撑腰的台湾,就像是“套在巨龙脖子上的锁”。为拿下台湾,北京已经制定出多方面的策略。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最优先的选项是不经战争就实现统一,他的方法是包围式、不断升级的胁迫。

中国的军演从物理上施压台湾,一点点蚕食其主权,耗尽台湾军力,同时展现台湾易受入侵或封锁的弱点。

为了加剧台湾的孤立,北京切断了连接台湾与外部世界的海底电缆。持续的网络攻击、虚假信息和政治干预搅乱台湾社会。对台湾外交关系的打压,以及在国际组织中施压,进一步压缩台湾的外交空间。

这就是典型的“蟒蛇策略”,目的就是不断收紧,直到台湾屈服。按照这种思路,孤立和士气崩溃最终将迫使台湾放弃抵抗。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准备更具决定性的选项。

三十年前,美国战略人士还在开玩笑说,中国那支臃肿落后的解放军,要渡海只能靠“百万大军游泳”。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一支现代化军队,持续提升封锁和封岛的能力。北京大举投资导弹和战机,用于轰炸台湾;发展空降和两栖登陆能力,用于入侵;同时还装备了大量武器,目的是阻止美国介入防卫。

这场军备建设为北京准备了一套备选方案,以防胁迫策略失效。但同样也是为了支持胁迫策略而存在,让台湾感受到中国的军力压倒性强大,让美国认为干预代价过高,最终让台湾人民在某一天相信,他们最好的选择是不战而降。

中国的军事扩张,确实加剧了战争即将爆发的担忧。2022年8月,在时任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问台湾后,北京以军事震慑回应。一名美国官员当时告诉我,他担心美中五年内会爆发战争。

但直到最近,习近平的策略并未起到削弱台湾士气或孤立台湾的作用,反而多数时候适得其反。

中国的压力反而让台湾社会更坚定地反对统一,因为大家清楚地看到,一旦落入一个咄咄逼人的专制政权手中,将会失去什么。

更具外交主动性的民进党,自2016年至2024年连续三次赢得中华民国总统选举,创下台湾历史纪录,将较倾向与中国和解的国民党排除在执政之外。

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未来与北京走向统一的态度越来越怀疑(尽管多数人也反对正式独立);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自己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也越来越愿意为自由而战。

中华民国政府果断扭转了长期以来国防开支下滑的趋势,采取了一种精明的非对称战略,依靠大量成本相对低廉的武器,机动导弹、海上水雷、无人机来对北京入侵部队造成高昂代价,直到美国援军抵达。

尽管华盛顿在台湾遭到攻击时具体会如何应对仍未明言,但美台关系以及与其他关键国家的关系日益紧密,让人更有信心美国会在危机中介入。

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对台战略的确应当得到认可。虽然他本人对美国是否应当承诺保卫台湾态度模糊,但他的政府在2018年发布的《国家防务战略》将美军重心从中东反恐转向应对中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威胁。他的政府还创下对台军售纪录。

拜登随后进一步推动进程。他曾多次明确表示,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将保卫台湾(尽管他在乌克兰问题上回避直接介入,也让人怀疑这些承诺是否可信)。

他的政府也开始直接从美军库存中向台湾提供武器。

也许更重要的是,拜登团队与地区及其他友好国家合作,增强对台北的外交支持。他们开始构建一个以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为核心的联盟,在战争中可能会为台湾而战。

当时,我的担忧是,习近平的胁迫策略屡屡受挫,可能会导致他选择军事行动。但美台局势最近因美国和台湾的动态发生了变化。

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表现,使人普遍认为他的第二任期将继续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并继续支持台湾。但实际情况却是,既有建设性的政策,也有让台湾和总统赖清德措手不及的做法。

积极方面,特朗普领导下的五角大楼努力让美国在弹药生产上进入战备状态,并打破阻碍美军为太平洋冲突做准备的官僚障碍。国防部的最高政策官员柯尔比,长期主张应高度聚集于阻止中国入侵。

特朗普延续了拜登时期的重要政策,例如与澳大利亚和英国建立的AUKUS安全伙伴关系,以及在菲律宾至中太平洋寻求新的军事基地。

他也在敦促盟友更加重视自身防务,这些做法是正确的。

但特朗普的一些决定却在台湾引发了明显的焦虑。台湾希望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结果却遭到高额关税惩罚(最初为32%,现在为20%),这让台湾官员感到,美国对待朋友和敌人没什么差别。

五角大楼不断要求台湾军费占GDP的比例达到10%,但台湾方面认为这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无法承受,尤其是在美国出售给台湾的武器多次出现交付延迟的情况下。

台湾领导人抱怨五角大楼过于专注于“入侵威胁”,却忽视了每天都在发生、不断蚕食台湾主权并削弱台湾意志的“灰色地带”威胁。

这些政策叠加起来,正值总统赖清德面临其他困境时,进一步加大了政治压力。

特朗普的对华政策也帮不上什么忙。夏天期间,白宫不鼓励赖清德访问美国,以免激怒北京。据称,特朗普政府还暂停了部分对台军售,并降低了非官方防务对话的层级,以避免影响与北京的贸易谈判。

上个月,特朗普与习近平会晤后没有以台湾为代价做出让步,台湾对此明显松了口气,但也说明特朗普的政策已经让台北感到极度不安。

美国态度的不确定性,反过来又引发台湾内部重新讨论非对称防御战略的可行性:台湾如何能依靠一种需要“坚守等待援助”的战略,而援助可能根本不会来?

当然,问题并不全都来自美国,台湾自身也有责任。值得肯定的是,台湾一直在努力加强防务,军演变得更具实战性,政府也在改革长期被批评为无效的征兵与后备役系统。

台北还从俄罗斯邻国那里学习如何应对颠覆和虚假信息。台湾国防预算预计明年将超过GDP的3%;赖政府即将提出一项特别军费预算,到2030年有望将军费比例提高到5%以上。

但这一预算能否在立法院获得通过仍充满不确定性,因为当前的政治氛围极为对立。两大政党之间的攻击激烈到仿佛面对的是外国敌人。

国民党与其盟友民众党控制了立法多数,常常阻挠赖清德的政策。

台湾的政治系统可能过于分裂、过于极化,无法在最关键时刻达成应有成果。同时,赖清德在处理北京问题上的一些言辞,也令美国决策者不满,他们担心赖的言论可能引发危机,把美国卷入其中。

美台关系是维系西太平洋和平稳定的基石。过去数月,双方关系一直充满疑虑与挫败感。

这并非史无前例,甚至并不罕见。即便是最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也会偶尔出现摩擦。美台关系本身就难以维系,因为没有正式外交关系,连日常沟通都更具挑战性。

台湾始终渴望美国给予保证,因为始终面临来自海峡对岸巨大的威胁。危机是这类伙伴关系的常态,而这种动荡也可能最终让双方关系变得更加稳固。

台湾官员表示,他们已将一份自认吸引力的贸易协议送交特朗普,承诺将大量购买美国农产品和武器,并在美国半导体生产及其他产业上投资,以换取降低关税。

一旦协议达成,台湾就能声称自己正在协助美国再工业化,并构建更具韧性的自由世界科技体系。

民进党政府知道,这项特别预算是台湾的成败关头。如果能争取到温和派国民党立委支持,台湾就将踏上军费提升到5%的道路。

这将使台湾在印太地区脱颖而出,也将缓解外界对台湾自我防卫决心的疑虑。

赖清德近期也已收敛言辞,目的不是向北京示弱,而是为了安抚华盛顿。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过去两周内批准了两项总计约10亿美元的军售案,尽管北京强烈抗议。

如果美中贸易休战在未来一年内因双方竞争加剧而破裂,美国可能再次进入对中强硬的氛围,这将有利于台北。

若这种局面成真,特朗普就可宣称他建立了更强的伙伴关系,也打造了一个更强的台湾。但也可能出现更危险的走向。

毕竟,这项特别预算也可能失败。国民党新任党主席郑丽文已经表示,国防预算已经过高。她指责民进党对特朗普过于讨好。

郑丽文来自国民党内最亲中派系,曾表示考虑与习近平直接对话。初步分析显示,北京虚假信息可能助她在党主席选举中意外胜出(编注,作者这种说法明显有误,郑在党内选举中远远领先于其他人,而且事前民调也证实对她有利)。

如果特别预算在立法院被卡住或遭大幅削减,“美国优先”派将会拿台湾当作“搭便车”的典型例子。

这将助长那些批评美国为何要防卫一个不愿自卫的地方的声音,也会让人怀疑台湾两大政党之一是否真的在乎国家安全。如果国民党在2028年重新执政,将形成极具毒性的外交局面。

美国方面也面临风险,特朗普可能再次为了不激怒中国而限制对台支持。北京可能在明年春天的后续峰会中,要求美国对台政策转向——例如从“不支持”台独,变为“反对”台独。若特朗普批准更多军售或与台湾达成贸易协议,北京也可能悄然收紧稀土出口管控。

中国的目标是冻结美台关系中的关键要素,同时向外界展示,特朗普正将对台政策置于与习近平的缓和关系之后。

若真如此,可能会严重打击台湾的信心,华盛顿与台北领导人之间将出现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而此时正是中国压力持续加大的时刻。

结果可能不会是立即的灾难或投降,但从长期来看,风险将显著上升,台湾将陷入习近平战略所设下的“士气崩溃”陷阱。

特朗普阵营中的新孤立主义者可能会对此感到满意。他们认为,美国对台湾的模糊承诺,正是可能把美国拖入不必要战争的危险所在。

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台湾并非什么国际慈善对象,这里是全球科技供应链和第一岛链的关键支点,连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北部与南部联盟体系。日本领导人非常清楚这一点:首相高市早苗近日表示,中国若封锁台湾,将危及日本的核心利益(对此,一名中国外交官在社交媒体上威胁要斩首她,北京也加大了在有争议的钓鱼岛附近的军事压力。)

尽管常常让人头疼,美台关系几十年来一直维系着台海的和平,也维持着有利于华盛顿及其民主盟友的力量平衡。一个强健的美台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地区安全的基石。

接下来的几个月,将决定这一关系未来是否依然牢固。

[yar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