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观点:为何稀土会成为中国的“王牌”,美国的正确应对之道应该是什么?

本文刊发在Project Syndicate,作者南加州大学法学教授张湖月 (Angela Huyue Zhang) 著有《高空钢丝:中国如何监管大型科技公司并治理其经济》 (牛津大学出版社,2024 年) 和 《中国反垄断例外主义:中国崛起如何挑战全球监管》 (牛津大学出版社,2021 年)。她指出,中国在电动车、风力涡轮机、工业机器人和先进防御系统所需关键矿物方面的主导地位并非一朝一夕建立,也不会轻易被削弱。美国决策者越早正视这一现实,就越有利。加美财经编译,不代表支持文中观点或确认其中事实。

中国将稀土资源作为地缘政治工具使用,已成为中美贸易谈判中的重大争议焦点。这些关键材料,尤其是制造高性能磁体所需的稀土,对电动车、风力涡轮机、工业机器人和先进防御系统都至关重要。

面对中国对稀土出口的严格管制,美国正悄然放松贸易壁垒——降低关税、放宽AI芯片出口限制,甚至放松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政策。

与此同时,美国正竭力寻找替代供应来源。7月,美国国防部宣布一项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计划,用以支持MP Materials公司——美国稀土项目的核心企业。

但问题在于,即使投入巨额补贴并耗费多年努力,美国是否仍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日本的经历是一个警示。

2010年,在围绕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的海上对峙后,中国突然切断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此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投资澳大利亚生产商Lynas Rare Earths,推动国内回收与替代技术的研发,与中国磁体制造商建立商业合作关系,并建立战略储备以缓冲未来的供应冲击。

十多年过去,日本依然有超过70%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

中国的稀土主导地位并非偶然,也难以撼动。中国的优势不在于囤积原材料,而在于其在精炼、加工和大规模生产方面的工业能力。如今,中国掌握着全球85%至90%的稀土精炼产能,并生产全球约90%的高性能稀土磁体,是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垂直整合稀土供应链的国家——从矿山开采到化学分离再到磁体制造。

这种制造优势不仅赋予中国工业领先地位,也构筑了技术护城河。

1950年至2018年间,中国在稀土领域申请了超过2.5万项专利,是美国的两倍多。几十年来在复杂稀土化学和冶金工艺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使西方企业难以复制。

此外,2023年12月,中国政府进一步巩固领先优势,全面禁止稀土提取、分离和磁体制造相关技术的出口。

中国宽松的环保监管同样为企业带来了巨大优势。2002年,加利福尼亚的山口稀土矿因有毒废料泄漏被迫停止精炼业务。相比之下,中国更宽容的监管环境让稀土产能迅速扩张,延误更少,成本更低。

重要的是,稀土的“卡脖子”环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技术演进而变化。中国深谙此理,耐心等待着西方对稀土磁体的依赖随着全球绿色转型而成倍增长——电动车和风力涡轮机需求的暴涨正是关键驱动力。

即便西方成功建立满足当下需求的平行稀土供应链,未来的瓶颈可能会出现在其他领域。比如量子计算正日益依赖像镱-171这样的稀有同位素,以及铒、钇等元素。这些新兴应用可能成为下一个压力点,让美国及其盟友再次陷入追赶。

因此,美国必须正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持续。供应链多元化等防御性措施或可缓解部分风险,但真正的韧性需要进攻性战略,提升美国自身的战略杠杆。

美国仍握有多张重要底牌。只要美国掌控着中国无法替代的技术或基础设施——无论是先进芯片、前沿AI模型,还是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中国都有强烈动机维持稀土供应。

然而,多年来,美国却在走相反的道路:逐步“脱钩”,并限制关键技术对中国的流动。

自特朗普政府时期起,美国的策略一直是将中国领先科技企业列入黑名单,并收紧尖端芯片出口控制。这些措施最初确实重创了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放缓了中国AI的发展,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漏洞众多,反而催生了“监管套利”。

正如即将卸任的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在2024年12月承认的那样:“试图阻止中国进步是徒劳的。”

与此同时,美国的出口管制反而激励了中国加速自主研发,催生了像华为这样的民族科技巨头。美国不仅没有增强对中国的战略杠杆,反而在削弱它。

对英伟达而言,失去中国市场不仅意味着损失数十亿美元收入,更意味着失去对美国以外最重要AI生态的影响力。

近期的政策变化表明,美国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特朗普政府放宽英伟达H20芯片对华销售限制,标志着美国正从全面封锁转向更有针对性的接触。看似矛盾的“接触”,或许才是更聪明的风险管控方式。

中国对美国技术依赖越深,两国供应链就越紧密,中国想利用稀土等战略资源作为武器的难度也就越大。

[yar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