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金融时报:印度硅谷不可持续的繁荣

金融时报报道说,过去二十年,印度班加罗尔的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但城市的基础设施却跟不上这种扩张。

在印度南部城市、科技重镇班加罗尔的部分地区,你可能会误以为身处帕洛阿尔托。

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或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华尔街大行的园区内,设有多样化菜系的食堂、托儿所和健身房,和纽约或旧金山的办公室并无二致。

但一到平日通勤时,这种地理错觉立刻就会消失。通往这些跨国公司办公室的一段仅14公里的道路,通勤车程却可能长达四小时。

而不同于硅谷的是,这些现代化办公园区却没有自来水供应。尽管多数园区已经建设了节水系统,但仍必须每天依赖装水卡车组成的网络,来满足大约一百万名员工的用水需求。

这个不堪重负的外环路商务区,是班加罗尔——这个曾经被誉为气候温和的“退休天堂”,如今转变为混凝土丛林、交通拥堵超级城市的缩影。

在迎来科技产业投资浪潮之后,印度难以建设匹配经济快速增长所需基础设施,这个城市就是最鲜明例证之一。

“这种惊人的增长是没人预料到的。”外环路企业协会主席马纳斯·达斯表示。协会代表了大约500家公司,包括Adobe、波音和英特尔等,它们在班加罗尔设有办公室。

达斯领导的机构不仅要帮助这些跨国公司解决用水问题,还要游说市政当局,终于着手拓宽道路,甚至劝说政府将早已拖延的地铁线路延伸至该商务区。

“走进这些科技园,你会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达斯说,“但问题是你如何进来,又如何出去。”

班加罗尔面临的困境,正是印度各大城市无序扩张问题的缩影。而就在此时,印度政府仍在大力押注科技行业的持续扩张。

由于制造业依然落后,印度的经济增长重担仍需由服务业,尤其是接近3,000亿美元规模的科技产业承担。

印度丰富且低成本的科技人才,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设立“全球能力中心”,使这些基础设施压力日益加剧。

这些“全球能力中心”雇佣了数十万印度人,负责各类后台与数字业务,已成为这个全球增长最快主要经济体的新引擎,尤其是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日益激烈之际。

在印度超过1800家全球能力中心中,班加罗尔就占了大约三分之一。

高盛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23年,印度的服务出口从530亿美元增长到3380亿美元,增长了六倍,全球出口份额从约2%升至超过4.5%。

相比之下,印度的商品出口份额始终未能突破2%。

但考虑到科技服务占据了服务出口的近一半,班加罗尔又是关键中心,高盛警告称,这一行业的“韧性增长”并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技术人才短缺、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正成为多个城市面临的风险。

高盛在去年的报告中指出:“从环境角度看,这些行业的增长正对城市的自然资源构成压力。”

报告强调,“班加罗尔拥有印度最多的IT公司和全球能力中心,正面临水资源危机。”

房地产顾问莱坊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班加罗尔新购置或租赁的办公面积达170万平方米,相当于纽约中央公园面积的一半,占印度同期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个数值已超过整个2024年班加罗尔新增办公租赁面积。

这种扩张已让班加罗尔难以承受。如今这座城市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洪灾。由于绿地锐减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原本宜人的气候变得越来越炎热。城市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流入的速度。

城市中一些知名人士公开表达了不满。

制药业亿万富豪基兰·马朱姆达尔-肖上月在X平台发文称:“政府掠夺资源,扼杀金鹅,却丝毫不承担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责任——为了牟利,建筑规范被无视。”

班加罗尔另一位坐在绿树环绕公司园区内的企业家,在被问及城市承压时,无奈叹气。他指着办公室外塞得水泄不通的道路说,班加罗尔的管理者需要“进入战时状态”,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位房地产公司首席执行官则表示,班加罗尔的官员“无法应对移动的目标”,并建议对新办公空间“暂缓租赁”。

班加罗尔印度科学研究院教授T·V·拉马钱德拉质疑,毫无限制的发展究竟是在造福谁。

“如果我们连水都供应不了,那为什么还要继续扩张?”他说,“那种所谓‘我们是超级增长引擎’的说法又有什么意义?”

他道,任何城市都必须是“宜居”的,人们应该享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而班加罗尔在这两个方面都未达标,“市民已经失去了这座城市。”

1958年出生于班加罗尔的T·V·莫汉达斯·派,成长于一座当时人口不到一百万的城市,那与如今拥有约1400万人口的城市已无可比拟。

班加罗尔曾是迈索尔王国的一部分,后归属英国殖民统治。由于地处德干高原山脊,夏季凉爽、冬季温和,与印度其他大城市的气候形成鲜明对比。

现年66岁的天使投资公司Aarin Capital董事长派回忆道,那时候“这是一座小城、宜人的城,没有交通,没有汽车,只有几辆公交车”。

而如今,他的办公室外交通噪音此起彼伏,“我们那时可以在街上玩耍,到操场打板球,去图书馆,骑车去上大学……散步很久。生活非常美好,平静无事。”

这一切在1990年代初开始改变。

当时,这座沉睡的军事驻地、大学城、以及少数几家国营军工企业所在地,迎来了科技产业的涌入。即使印度还未完全摆脱“牌照制度”下的经济桎梏,现已成为印度第二大IT服务公司的Infosys,就已将总部迁至这里,看中了这里的充足空间和低廉租金。

随后,更多公司陆续而至,包括IT竞争对手Wipro。这家公司最初是由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的亿万富豪Premji家族于1945年创办的食用油生产商。

随着外包行业的迅猛发展,班加罗尔也成了印度经济腾飞的代名词。

但随之而来的是无序的建设和地产开发。1973年,班加罗尔的绿地覆盖率高达68%;而据拉马钱德拉与人合著、今年7月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如今这座城市88%的土地已被混凝土覆盖。

班加罗尔所在的卡纳塔克邦,历届政府都将交通堵塞与基础设施短板归咎于IT行业的爆炸式增长。

派在1994年加入Infosys,曾担任公司首席财务官和人力资源负责人,在印度IT服务行业发展历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则反驳称,责任应归咎于地方政府的管理不善。

“他们的投资远远不够。”派抱怨道。他一边说着班加罗尔不断增长的创业公司数量、科技工作者数量,还有让城市道路瘫痪的汽车数量,一边列举出各种统计数据。“我们的基础设施落后了15年——印度各邦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繁荣。”

其他行业领袖则认为,背后还有选举因素在作祟。

与纽约或伦敦市长身兼政治领导者身份不同,孟买、海得拉巴和班加罗尔这样的印度城市,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特伦甘纳邦和卡纳塔克邦的主导下,其城市政治身份往往被区域政治所吞没。

“印度城市没有政治影响力。”一位科技高管表示。他指出,班加罗尔在卡纳塔克邦议会224个席位中仅占28席。“既没有强势市长,也在议会中没有足够话语权,因此政治人物根本不关心城市的发展,只把这里当成赚钱的地方。”

卡纳塔克邦信息技术部长普里扬克·卡尔格对《金融时报》表示,邦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正在采取行动。

“我们在很多困扰产业的问题上都需要加快步伐,但这也是所有快速增长城市都会面临的问题。”他说,“我们也在鼓励人们向班加罗尔以外发展。”

但卡尔格承认,说服居民并非易事,“问题在于大家太爱班加罗尔了。人们喜欢这里的天气,也喜欢随之而来的社交生活。”

印度其他城市正在利用班加罗尔的问题争取机会。安得拉邦首席部长钱德拉巴布·奈杜最近对《金融时报》表示,他希望在自己正在建设的新首府打造一个“量子谷”。

更多成熟的都市圈,如距离孟买几个小时车程的浦那,以及德里周边的卫星城市诺伊达和古尔冈,正吸引科技行业投资和跨国公司设立全球能力中心。

不过,许多人认为,距离班加罗尔约560公里的海得拉巴,是印度科技桂冠最强有力的竞争者。这座城市是特伦甘纳邦的首府,这个邦在过去十年中连续几届政府积极吸引投资。

“海得拉巴已崛起为挑战城市。”房地产咨询公司Savills印度区首席执行官阿努拉格·马图尔表示。这里的商业租金比班加罗尔便宜约10%-15%,“如果你雇人的工资还能低20%,那就极具吸引力。”

在海得拉巴国际机场,宣传牌展示了作为“下一个创业中心”的身份,这是品牌推广和政策推动的一部分,使审批流程更为顺畅,减少了官僚程序。

微软、谷歌、摩根大通等公司已在这里设立大型办公室。如今,海得拉巴约占全国全球能力中心总数的五分之一。

“我们已经领先所有其他城市。”特伦甘纳邦首席部长办公室主管产业与投资事务的高级公务员贾耶什·兰詹表示。“这里每周都有新的全球能力中心落地,项目储备非常充足。”

兰詹补充道,许多公司“最初都相信班加罗尔是‘印度硅谷’的神话……但某个时间点他们就会感到失望。我们的人力成本更低,人才同样优秀,而且更守纪律,员工流失率低,政府支持,基础设施更好,社会配套设施也更便捷、负担得起。”

这种政策推动下,特伦甘纳邦的年度IT出口自2014年以来增长了三倍,达到136亿美元,接近卡纳塔克邦的三分之一。根据咨询公司Startup Genome的数据,尽管海得拉巴2022年至2024年期间的创业公司融资增长了160%,达到5.71亿美元,但仍远低于班加罗尔去年募集的约60亿美元。

目前,海得拉巴只诞生了一家“独角兽”公司,而班加罗尔已有约50家。

为扶持初创公司,特伦甘纳邦还设立了非营利孵化中心,例如T-Hub。这座面积达5.3万平方米、外形像太空飞船的建筑,位于海得拉巴现代的Hitec City区,周边汇聚了安进、谷歌、宜家等公司的办公室。自2015年以来,T-Hub已支持超过2000家创业公司,总融资额约为20亿美元。

T-Hub首席执行官卡维克鲁特(仅用一个名字)表示:“我们具备了很多要素,现在正处于一个关键时点,需要从这些要素中找到配方,打造出真正的创业英雄。”

一些创业者已被这里吸引。

来自印度北部的救护车服务创业公司RedHealth创始人普拉布迪普·辛格,正是看中海得拉巴已建立的医疗行业生态。这里不仅有奥罗宾多制药和巴拉特生物技术等本土企业,还有诺华等全球医药巨头。

“十年前,要说服人们搬到海得拉巴确实很难。”2016年在这里创业的辛格说。如今,多了新学校、夜生活、娱乐场所,加上交通相对顺畅、房价更低,“这些阻力正在消失”。

Dhruva Space的首席执行官桑贾伊·内坎蒂也于2015年从班加罗尔搬到了海得拉巴,此前他在班加罗尔工作了三年。他被更低的成本和不断增长的航空航天产业吸引。

“在海得拉巴能用10块钱买到的东西,在班加罗尔得花100。”内坎蒂说。

不过,尽管海得拉巴的人气不断上升,一些企业仍在吸引顶级人才方面遇到困难。

“在招高级人才时会有点挑战,需要更费力地去寻找。”总部位于海得拉巴的透析诊所连锁NephroPlus创始人维克拉姆·武帕拉表示。

Anthill Ventures的首席执行官普拉萨德·万加也补充称,“从风险投资角度看,这里的生态系统还很小”,目前海得拉巴大约只有五家活跃的投资基金。

人口少于班加罗尔的海得拉巴,同样也未能幸免于印度城市化带来的压力。每年酷热难耐的夏季,加上日益拥堵的交通,使这座城市面临不小挑战。虽然交通堵塞程度普遍低于班加罗尔,但问题依然存在。

“我们明白,如果所有人都涌入这里,将无法维持有尊严的生活。”特伦甘纳邦信息技术与工业部门特别首席秘书桑贾伊·库马尔表示。

库马尔补充说,未来五年,海得拉巴计划新增20个工业园区,同时扩展城市道路和地铁网络,“目标是缓解城市压力,在其他区域打造新的投资中心。”

本月早些时候,纳伦德拉·莫迪高调访问班加罗尔,他的安保车队封闭了部分道路和城区。此次行程中,他为一条新地铁线揭幕,并宣布将投入26亿美元用于更多公共交通项目。

“如今,班加罗尔正成为新印度崛起的象征。”莫迪在演讲中表示。“在21世纪,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是我们城市的关键需求。”

许多班加罗尔的重要人物现在寄希望于未来两年内开通的一系列地铁线路,认为这或许将成为城市改变的契机。他们同样相信,至少目前没有其他地方能取代班加罗尔在印度科技行业的核心地位。

“关键在于,这里的技术人才极其出色且高度集中,人们还是会选择来这里。一个空无一人的鬼城,即使楼再漂亮又有什么意义?”Infosys董事长、联合创始人南丹·尼勒卡尼表示,“这里本来就是一座更加国际化的城市。”

一位创业公司创始人则对关于基础设施过载的抱怨不以为然,称那只是班加罗尔一众社交媒体活跃的科技工作者在发牢骚。他说,许多人愿意忍受数小时的通勤,只因为这里气候依旧宜人,还有无数酒吧和精酿啤酒供应。

“基础设施确实是个难题。”在班加罗尔生活了20年的Wipro首席人力资源官索拉布·戈维尔表示,“但至少大家已经有了解决的意愿。只要把一些基本问题解决,班加罗尔40%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不过,也有人质疑,城市发展速度能否跟上增长步伐。

外环路企业协会的达斯表示,“增长还会继续超前,这是无可避免的。除非我们能找到一个像李光耀那样的改革者,否则目前这个问题根本无法轻易解决。”

[yar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