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读得懂《左传》的加拿大创业者,期待中加关系触底反弹

文/沈小花

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Chris Pereira 2020年给自己起了一个新的中文名,彭家荣。

“彭”对应的是他的姓氏Pereira,“家荣”是指“国家和家庭的繁荣”,这是他的愿望。

他用流利的中文说:“我花了15年的时间,才找到了我的中国名字”。

彭家荣去年选择在疫情期间离职创业,帮助中加两地的企业更好地进入对方的主流市场。他在中国有着十余年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又深谙加拿大企业文化和市场规则。他觉得去年两国关系的紧张和疫情的发展,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

彭家荣近照。由受访者供图。

而他的跨文化之旅,始于16年前的一次背包旅行。

从背包客到中国大学生

2004年,郑州大学国际学院的工作人员经历了颇为戏剧性的一幕:一个外国人突然出现在学院办公室门口,他用英语说,要和中国的大学生一起上课,学习中文。

彭家荣回忆道:“他们当时都吓了一跳,第一次见到一个外国人就这么找上门来,连中文都不怎么会说,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那年夏天,从约克大学英文文学专业毕业的彭家荣决定去亚洲旅行。他原本想做背包客,第一站在中国落脚,然后去越南、泰国等地。刚到北京,他认识了一群外国留学生。他也心动了,决定就留在中国,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

他说:“我在学习英文文学的时候,读过很多冒险故事,但自己从未亲身体验。来中国就是我的冒险”。

和一般留学生不同,彭家荣的并不满足于英文授课的对外汉语课程。“既然来了中国,就要完全融入当地的环境”。他隐约记得黄河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于是临时起意,坐上了去河南郑州的火车,于是发生了上文的故事。

经过半年的学习,彭家荣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如愿成为郑州大学200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他颇为自豪地说,自己学得最好的一门课是古代文学,为了读懂《左传》下了很多功夫。

这种“浸入式”学习不仅让彭家荣的中文突飞猛进,还让他更“接地气”。若干年后,当彭家荣的合伙人Christopher Wu第一次在微信上和他沟通时,吴用英语向彭寒暄,后者很快发回了一段得体的中文问候。他当时心想,“微信的翻译功能还挺强大啊”,后来才知道这些话完全是彭家荣自己写的。

他说:“会说中文的老外其实挺多,但彭家荣不但会说中文,还非常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和习惯。他已经是个‘中国通’了”。

在郑州的五年里,彭家荣目睹了这个城市和中国的飞速发展,修路、建高铁、到处兴建的住宅楼,用他的话说,“我和郑州一起成长”。他也看到环城高速桥下举着“木工”、“电工”、“瓦工”的牌子等待做活的农民工,虽然自己当时也是个靠当英文家教赚生活费的穷学生,“但和他们比,我还是很幸运。他们让我学会了珍惜”。

华为打工人:很有挑战,但值得一试

从郑州大学毕业后,彭家荣觉得离家太久,决定回加拿大生活一段时间。他利用会说中文的优势,帮助安省一家鸡蛋和蛋制品的主要生产商本布莱农场(Burnbrae Farms)将二手设备卖给了湖北荆门的一家企业,并培训了那里的员工如何操作这些设备。很快,不安分的他又回到苏州,成立了一家咨询公司,为企业提供包括内部战略、外部营销和推广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其中不乏一些世界500强企业。

2016年,经过猎头推荐,彭家荣来到深圳,加入华为公司公关团队,负责公司最高层领导的对外公关工作。

他说:“这是一份很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值得一试”。

华为强硬的企业作风并没有让他怯步,他反而很适应甚至认可这种文化。他说,华为高强度、竞争激烈的环境能让自己快速地成长迭代。

彭家荣说:“一些长期和宏远的目标,甚至有时看似遥不可及。但即使达不到这个目标,你也在努力的过程中也超越了自己”。

Wu表示,彭家荣善于在变化的环境中快速调整思路并付诸行动,这点在加拿大人中并不多见,可能是在中国的经历影响了他。“我们去年9月有了共同创业的想法,11月份公司已经完全完成了所有的注册手续,可以开始正式运营了。他行动力超强”。

彭家荣甚至在工作之余利用周末时间攻读了香港科技大学MBA的学位。他的同学Kai Fan表示,彭家荣是“班里的尖子生”,还是班委的一员。另一位同学Lavie Liang称,“在与我交流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时,他在自信与谦逊之间找到了平衡”。

2019年,华为和加拿大当地运营商合作,为北极附近的领地偏远地区部署4G网络。彭家荣被派回加拿大,为此项目拍摄了一组纪录片《连接北方》。他深入人烟稀少的原住民聚居区,记录下因为网络的联通给当地原住民生活带来的改变。

彭家荣在因纽维克。由受访者供图。

通过华为架设的4G网络,世界各地有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了原住民文化。纪录片里的工艺品制作者表示,原本只能卖给本地消费者的原住民饰品和画作,在网络平台上架后数分钟内售罄。

这是彭家荣人生中的又一次冒险。他当时在华为的博客里记录下了这次旅程的艰辛:“为了前往加拿大东北地区的因纽维克(该地区首府),我们必须从多伦多向西飞到埃德蒙顿,然后在那里过夜。第二天早上我们飞往黄刀,从那里去了诺曼威尔斯。从诺曼威尔斯出发,我们又乘坐了一架更小的螺旋桨飞机,才到达因纽维克。”

在华为的这段经历,也让彭家荣进一步看到了中加两国合作共赢的可能性。

“作为加拿大人,我非常了解自己的国家”,他说,“加拿大是一个友好的国度,对任何国家都一视同仁。中加一直有着深厚的友谊,遇到挫折的时候,双方更要坚持初心,在不牺牲双方价值观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加强沟通很重要”。

再次出发:帮助中加企业更加本地化

彭家荣说,每当他走进舒适区后,他的生活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外在的不确定性可以给他一种能量,也是他下一次成长的动力。

2020年夏天,在与华为合约期满后,他再次踏上创业之路。他觉得,越是危机中越能看到机遇。“现在是创业的好时机。大家都在线上交流,无论是寻找客户还是合作伙伴,比以前能更节省更多的时间和成本。而且因为疫苗的逐步分发,我对疫情也持谨慎乐观态度”。

与此同时,中加两国关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加中贸易理事会2020年5月发布《2019/2020年度加中商业影响调查》显示,有三项主要因素影响了加中商贸的发展,包括加中关系,中美贸易战,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新冠疫情又使其雪上加霜。

彭家荣在录制科技节目。由受访者供图。

彭家荣现在想做的,是通过提供环境调研、品牌定位、市场推广、资源推荐等,帮助中加企业克服外在的不确定性,更好地融入对方市场。他目前正在帮助一家由华人企业家在魁北克创办的区块链技术企业和本地物流公司合作,将疫苗分发过程中的重要数据记录在区块链上。

他说:“现在企业在进入新的市场时,都得更注重本地化,接受当地的企业文化和工作习惯,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以前中国公司来加拿大,会把自己定位为‘来自中国的公司’。现在他们需要重新定位,‘我们是来自中国的加拿大公司’”。

“这并不是说说而已,企业需要在各个方面做出的一系列改变。大到企业文化,小到一篇社交媒体上的帖子怎么回复,都需要转变观念”。

他提到以前客户的经历:中国人有给客人夹菜的习惯,在中方看来这是以示尊重;但在加拿大人看来,对方的意思是“你不会用筷子,我觉得你是一个孩子,需要人照顾”,反而成了失礼的举动。“有我在,这样的误会就不会发生”,他笑着说。

Wu说,他和彭家荣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创业的最重要原因,是他觉得彭家荣身上有中国“儒商”的气质。“他有理想在背后推动,有着超越功利的追求”。同时,他也有着西方企业家群体一直以来对“community(共同体)”的看重,也就是一家企业与同行、相关领域、社会各个层面保持和谐并进、合作互利的关系,这是华人企业家需要借鉴学习的。

彭家荣表示,他希望做中加两国沟通的桥梁,“2020年中加交流经历了一个低谷,我相信2021年会有所好转”。对此,他也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

他说:“我在中国学到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坚持,这对创业特别有帮助。你可以说我很固执,但是我就是坚决不放弃的一个人,一旦确定了目标,即使被推倒100次,我也会尝试第101次”。

 

彭家荣的公司加拿大生态研究院 (Canadian Ecosystem Institute) 是一家总部位于温哥华的国际传播和市场调研公司,旨在搭建中加两国商业合作桥梁,帮助中国“出海”企业实现加拿大本地化发展,同时也助力加拿大公司在中国业务发展。公司核心业务在于品牌传播、商务活动以及市场调研,帮助企业提升行业影响力,为商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