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菲克林是彭博社观点专栏作家,主要领域是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他在文章中分析了中美贸易变化给关税战带来的形势变化。
贸易战中有句常见的格言:最好的报复就是根本不进行报复。
毕竟,这种冲突本身就是适得其反的。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只会增加本国消费者的成本,远远抵消本地生产者因支出转移而获得的价格优势。最好的做法就是在这场经济自残的对抗中保持超然,无论你受到多大挑衅。
对大多数经济体来说,确实如此——但中国可能是一个罕见的例外。
中国宣布对所有美国商品加征34%的进口税,这是对特朗普上周三早些时候关税攻势的回应。原因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打造出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因自身贸易行为引发反噬的经济体系。
看看中美两国之间的主要贸易商品就明白了。
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大宗商品,基本都是在沃尔玛、购物中心或者Amazon.com上能看到的东西:智能手机、电脑、游戏机、家具、玩具和衣服。对这些商品加征54%的关税,正如特朗普所做的,美国消费者很快就会有所感受。
而反方向的贸易流动则截然不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多数商品都是制造业的中间产品,普通消费者几乎不可能接触到,比如液化天然气和原油、硅芯片和芯片制造设备、飞机引擎和塑料。
唯一的真正例外是汽车——而考虑到美国汽车产业在中国的竞争力极为薄弱,清除别克、雪佛兰和福特在中国大陆残存的市场份额,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安乐死”。
图表中的白色、灰色和蓝色柱状的相对大小也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在美国商品进口中占据相当主导的地位,使得美国消费者难以轻易转向其他供应商。而相较之下,美国在除喷气发动机和大豆之外的几乎所有主要产品类别中,都是中国的次要供应国。
而中国出口市场则广泛且多样化,即使失去美国市场,也有替代空间,这在第一张图表中相对较大的蓝色柱状中得到了体现。
这是在评估双方是否具备长期贸易战承受能力时的重要因素。特朗普的关税措施主要打击的是普通美国民众和选民,而他们已经经历了四年的超目标通胀,目前利率也接近近二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加征的关税将打击的,是完全不同的群体——这些企业正处于连续第三年的生产者价格通缩中,基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处于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即便是消费品价格,目前也在下降。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有相当的经济“松动空间”来应对关税带来的供给侧冲击,而美国经济却已处于紧绷状态。
即使中国企业因为关税压缩利润空间而感受到经济压力,他们也不太可能提出抱怨。马云如何,在2020年一次批评国际金融监管的演讲后,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近五年,当地官员似乎将这番言论解读为对他们处理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问题的批评。
对习近平来说,特朗普的“自残行为”正是机会。中国可以把自己塑造成比美国更能代表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国家,更是对全球85%不在美国势力范围内的经济体来说,更友好的贸易与投资伙伴。这将让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主导力量的目标更具现实可能。
自2018年特朗普首次发动贸易战以来,两国一直在推进“脱钩”,但中国做得更为有效。
以出口占比来看,美国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下降了6.6个百分点,至17.2%;而中国在美国进口中的占比仅下降了4个百分点,至18.5%。
此外,习近平正借此时机与其他贸易国家加强联系,而特朗普政府却对其盟友加征的关税几乎和对中国一样严厉。
如果想阻止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比如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样的东亚多国经济集团中扮演关键角色,从而巩固自身地位,那么特朗普的关税计划无疑是最糟糕的策略。
中国经济当前确实存在问题,但国际贸易并不在其中。如果世界真的进入一场长期的贸易战,中国已经完成自我加固,而特朗普面对的,是一个更强劲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