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的分析指出,对欧洲来说,由于来自特朗普的压力,与中国的贸易和合作将成为更重要的话题。

将在这个令人眩晕的时代,美国的盟友正在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近年来,欧洲及西方其他地区的政治人物,曾大胆、明确地谈论中国所带来的经济、地缘政治和伦理风险,指明中国是一个专制大国,意图重塑世界格局。
然而,现在他们表达立场时,可能变得更为谨慎。
就在几个月前,“中国挑战”这一议题还被认为能够把美国和盟友团结起来。西方国家曾积极配合特朗普,通过阻止向中国出售最先进技术,或排除中国企业进入敏感产业,以取悦特朗普。
然而,特朗普似乎对与盟友达成任何共识毫无兴趣。他对伙伴比对所谓敌人更为苛刻,并暗示有意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达成贸易协议。
于是,各国盟友纷纷采取回避策略。
多年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一直主张“降低对中国关系的风险”。这个策略的目标是,在安全的前提下继续与中国开展合作与贸易,但要减少欧盟对中国在某些难以替代的技术和商品方面的依赖。
这个策略,还敦促欧洲各国政府严加审查中国在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潜在高风险投资。
这个策略以三大支柱为指导,即欧盟将中国定义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以及制度性对手”。
自从特朗普再次当选后,冯德莱恩的语气已经有所缓和。她现在谈到的是“一个高度竞争、以交易为核心的地缘政治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欧洲应“与中国建设性接触——寻求对双方有利的解决方案”。
欧盟领导人在2019年采纳这个三支柱模型时,中国官员曾抱怨“制度性对手”这一表述是一种侮辱,质疑这一说法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正当性。
实际上,欧盟只是陈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与中国打交道非常困难。这个国家既是全球治理中不断崛起的重要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令人担忧野心的专制政权。
这个外交难题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变成了危机。尽管中国声称中立,但却把战争归咎于乌克兰和西方,并向俄罗斯出售大量用于制造无人机、导弹和坦克的零部件。
现在,欧盟正在重新进行权衡。中国会听到更多“合作伙伴”这个支柱,欧洲希望与中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他全球公共事务。
这些合作邀请中,有些也带有批评意味。尽管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入巨大,但为了能源安全和向工业提供廉价电力,中国仍在大量燃烧煤炭。
在某些方面,合作与竞争并存。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离不开中国这个在太阳能板、风力涡轮机、高级电池和其他绿色技术方面的主导者。然而,这种主导地位也让其他国家感到不安,他们担心自己的汽车制造商及其他产业难以竞争。
中国整体制造业出口依然在增长。因此,“经济竞争”这个第二支柱将在未来承受更多压力。
在中国首都,外国外交官表示,中国官员正在发动一场“魅力攻势”,劝说欧盟及西方政府深化与这个秩序井然、可预测国家的关系,以防特朗普带来的混乱。
一些欧洲官员和政界人士希望重启与中国之间长期冻结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至少可以向美国表明,欧洲并非没有选择。
据驻北京的欧洲外交官表示,中国确实希望与欧洲改善关系。
“问题是,他们想不付出代价就得到这种关系,”一位外交官说。中国官员据称对欧洲关于贸易严重失衡的抱怨不屑一顾,称他们的产品只是“更具竞争力”。
第三个支柱将中国定义为意识形态上的对手。但这个支柱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尤其是在乌克兰问题上。这标志着一个重大变化。
2022年3月,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几周后,北京一些西方外交官称中国声称中立是“令人震惊的谎言”,因为明显中国政府希望俄罗斯赢得战争。
这些外交官当时预测,中国会试图在战争结束时扮演调解者的角色。正如一位外交官所说,中国官员幻想被邀请协助重建被摧毁的乌克兰。
他愤怒地表示:“他们认为乌克兰战争结束时,将是中国的荣耀时刻,大家会忘记现在的一切。”
这个幻想正在变为现实。中国公司正与乌克兰政府接触,物色合同机会。西方外交官看不出有什么理由把中国排除在和平谈判之外。
他们沮丧地指出,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比中国还强硬。
“如果你不喜欢我们的价值观,我们还有别的事情可以讨论”
在私下场合,许多西方政府承认,现在几乎不愿因在西藏、新疆或香港的镇压行为而对中国提出挑战,称当下更需要“务实”。
他们会在中国若以战争或封锁方式控制中华民国实际控制的民主台湾岛时,发表强烈声明捍卫“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如果美国不动用武力,其他西方国家也不会为台湾而战。
淡化价值观与国际法的后果并非零成本。
不久前,欧洲领导人还谈论有必要在中国欺凌邻国(例如南海问题)时进行反制,这样才能在谴责俄罗斯在欧洲的侵略时更具可信度。这种关于立场一致性的论点依然成立。
然而,美国的盟友眼下有太多事情要操心。因此,许多人会认为,直面中国的强硬面是一种奢侈,而不是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