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马修斯是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中国与世界事务的高级研究员。他在日经的专栏中认为,美国对台湾的安全承诺会随着时间流失不断的失去效力。
去年11月,在与时任美国总统拜登的最后一次会晤中,习近平阐明了北京的红线,强调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不应受到挑战”。
这一表态出现在中国对(中华民国实际控制的)台湾施加更大压力的一年之后。当时,中国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模拟封锁,并演练了解放军海军、空军、火箭军以及中国海警之间的协同作战。
今年伊始,解放军在台湾周边海域的活动同比增加,特别是海军舰艇的行动更加频繁。灰色地带行动——即尚未达到可能引发武装回应的军事演习和威胁手段,已成为北京对待台北的常规做法。
从2022年佩洛西访问台北后中国的反应,到2024年旨在威慑中华民国新任总统赖清德的“联合利剑”演习,北京的军事展示几乎成了一种规律性的回应。
一些较为乐观的对华强硬派曾认为,北京攻打台湾的时间窗口有限,理由包括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结构不可避免的衰退、美国的军事投资以及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盟友的坚定立场。
这些分析有时会与一个常被误读的说法相结合,即中国计划在2027年或之前入侵台湾。这一说法源于2021年时任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维森的警告。2027年是解放军建军100周年,也是习近平推进军队现代化的重要节点,但这并不是入侵的最后期限。
然而,真正面临时间限制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
在最近一次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通话中,美国新任国务卿马可·鲁比奥——以支持台湾和对华强硬著称,表达了对“中国对台湾的胁迫行为”的“严重关切”。根据中方的通报,王毅重申了中国立场,并要求美国“谨慎”处理台湾问题。
美国的难题在于,除非发生重大挑衅(如大幅增加对台军售或直接干预以阻止解放军行动),否则只能口头表达“严重关切”。
对北京而言,灰色地带战术的优势在于,可以让美方难以采取有效的威慑措施,最终迫使美国确实采取“谨慎”态度。
华盛顿面临的战略困境如下:北京似乎不愿与美国因台湾问题发生冲突,除非认为统一的可能性永久丧失。对中国而言,武力入侵并非首选方案。然而,中国正在不断扩大和加强灰色地带行动的力度,以至于美国如果试图阻止,就必须采取一些可能引发冲突的行动,比如在台湾驻军,或在台海进行反制演习。
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军队内部经历了一系列清洗,军事现代化仍在加速推进,重点是提升在“现代战争”中对抗“强敌”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上,这意味着解放军要具备在台海冲突中战胜美国的能力,而他们已经为此准备了几十年。
目前的军力对比已经存在不确定性,而一旦爆发冲突,美国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即便中国目前的胜算也未必高。
因此,在现有的军事现代化轨迹以及几乎不间断的灰色地带行动下,中国的机会窗口并未受到经济放缓或人口减少的限制。相反,中国很可能在这些因素影响作战能力之前,就已经超越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能力,并让美国丧失介入台海冲突的意愿。
时间站在北京一边。每一次联合战备巡航都能增强解放军的经验,中国的无人机和战机能力也越来越接近美国,为一支几十年来专注于准备与美军对抗的军队提供了助力。
此外,如果冲突发生,美国将面临一个制造能力远超自身的对手,包括在武器系统的生产和获取方面。按照目前的生产速度,美国的弹药储备将在短时间内耗尽,并且难以迅速提升产能。
然而,限制美国防卫台湾窗口的最大因素可能不是军事,而是政治。
随着解放军不断进行灰色地带活动并推进军事现代化,美国干预台海冲突的风险将越来越大。再加上中国的核武库不断扩张,战争升级的潜在风险可能让美国政治领导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对于那些不愿涉足海外冲突、专注于国内议题的政府而言。
此外,随着中国的军事优势扩大,美国越来越需要盟友的承诺来维持威慑力。但如果华盛顿采取交易性甚至胁迫性的外交手段,盟友的配合意愿可能下降。
而另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中国已成为美国地区盟友的重要贸易伙伴,从澳大利亚、日本到菲律宾、韩国都无法忽视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美国的民主盟友是否愿意承受经济损失,或面对北京的施压,只为帮助华盛顿打一场可能会输的战争?
如今,美国是否还能长期遏制北京的野心已不再明朗。但如果华盛顿想要维持遏制能力,就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在印太地区增强自身军力,同时安抚而非激怒盟友。
然而,如果没有与中国相匹敌的国防工业投入,仅靠这些努力仍然远远不够。否则,美国保卫台湾的窗口期将迅速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