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美国最穷的总统,教会了世界首富如何花钱

 

Information-Justice|信 息 正 义              


 

【延伸阅读】

 

卡特官方肖像照(摄于1978年)

创造了奇迹的卸任总统

美国总统往事:从竞选对手到生死至交

 

 

卡特如何为盖茨基金指明道路:从“拍脑袋”到全球健康的转型之路

 


本文为非营利调查新闻编辑室“Information Justice(信息正义)”原创作品,与“美国华人杂谈”联合发表。欢迎转载、分享、转发

 
撰文:溪边愚人
编辑:新约客,溪边愚人

 

 

2007年,吉米·卡特和前第一夫人罗莎琳·卡特身着几内亚传统服装访问几内亚北部的廷戈利村,卡特中心为该村根除麦地那龙线虫病和沙眼的工作提供了支持。图源:卡特中心
我曾在《创造了奇迹的卸任总统》一文中感叹,卡特中心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居然从起步开始就做到高效低耗——该中心的第一个主要目标是根除麦地那龙线虫病。这是人类史上继根除了天花之后对传染病的第二个尝试。虽然现在还没有实现,但真的距离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了。不到 50 年时间,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普遍来说,慈善机构花钱的方式和规模经常被诟病。原因之一是,的确有不少类似机构本来就目的不正。
 
记得伊拉克战争开始后,为前线战士服务的慈善机构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地都是,相信很多读者那时都收到过募捐的电话,劈头第一句话一定是问“你支持我们的前线士兵吗?”
可是,后来不少主流媒体都做了调查,发现相当多的这类机构,居然只有不到 10% 的捐款真正用到士兵身上了,最低的只有 1%,大头都用来发工资甚至去度假村“开会”了。
这些慈善机构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捞钱。但这不是本文的话题。这里打算讨论的是,即便真心想把事情做对做好,太多慈善机构花了很多钱却少有拿得出手的成就。
一般人们会认为慈善机构效率不高是因为钱来得太容易了,或者花钱的人不是给钱的人,花别人的钱不懂得珍惜。
也许这些是原因之一,但肯定不是唯一原因,甚至可能不是主要原因。我觉得人们会这样认为恐怕是出于对慈善机构的偏见。其实,私企中资源浪费一点也不少见,但因为是私企,花自己的钱,外人没资格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罢了。
我先讲一个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最早期的故事吧。
盖茨基金捐电脑的钱等于打水漂了
比尔·盖茨有一段时间曾是世界首富。他发财的原因之一是,在电脑对个人来说还是天价的时候,他赌对了一件事:相信有一天电脑会普及到每一个家庭。
顺理成章地,盖茨基金最早期做的一件事是普及教育,特别是普及电脑教育,誓言要让世界上所有的小学有电脑。
那时的电脑还是相当贵的,在美国的学校和家庭都远没有普及,对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来说一台电脑的费用几乎是天文数字。
于是,盖茨基金花了很多人力物力把电脑送到世界上最穷的角落。
在项目后期的一天,一位基金会的高层负责人到某贫困地区一个小学实地检查工作。他被校长、教师和学生簇拥着来到了那间有着全校唯一的一个电源插头的屋子,屋子中间的桌上“供”着那台基金会捐赠的电脑。校长把电脑接上电源,大家看着屏幕亮起来了,全体鼓掌……
那位高层负责人事后说,那一刻,他明白了,这些孩子需要的不是电脑
卡特曾经给予盖茨基金关键指导
后来,盖茨基金抛弃“拍脑袋”选择项目的方式,实现了从“我认为你需要什么”到“告诉我你需要什么”的转变,开始了脚踏实地的选项研究,基金每年用于选择投资/捐款立项的研究,就是一个极大的项目。
记得我曾读到的报道是,盖茨基金转向后最早选择的项目之一,是给贫困地区捐赠治疗疟疾的药。这个决定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在非洲很多贫困地区,疟疾的感染率很高,对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但这个病已经有现成的药,只是那里太穷了,病人根本不可能有买药的钱。盖茨基金不是有钱吗?那只需要把药免费送到病人手里,就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不久前卡特逝世,我才从大量对卡特生平的报道中了解到,在引领盖茨基金向公共健康和卫生领域的转向方面,卡特起了很大作用
根据《纽约时报》,2001 年,盖茨夫妇专门就如何确定他们基金会工作重点,咨询卡特的意见,卡特敦促他们扩大全球健康领域的工作。
 
我觉得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一般,人们对富人,特别是生意上成功的人,有一种迷信,即他们对钱的处理总是很恰当。相对应的,人们会认为穷人不善于管理钱财。但这里,盖茨是曾经的世界首富,卡特是美国最穷的总统之一,却是卡特在指导盖茨如何“花钱”。
原来,盖茨夫妇不是不愿意投入这个领域,而是看见这些领域没有人去做,就认为可能因为地方政府腐败及缺乏基础设施,会造成药物、货物交付的不可能。盖茨说,是卡特和卡特中心负责人威廉·福吉(William Foege)的鼓励帮助他消除了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怀疑:“吉米和比尔·福吉说,不,这真的可行。你们可以把这些东西送到那里。”
也许因为财大气粗,或者是希望利用自己的优势做一般人因为资源有限而却步的事情,盖茨基金曾一度考虑从事新药和疫苗的研发工作。是卡特敦促他们优先考虑其他方面:“如果我是你们,我会把更多的钱花在今天影响人们的疾病上。”这使得盖茨基金会在资助未来的疫苗和“减轻今天的痛苦”之间取得了平衡。
20 年后的 2020 年,盖茨夫妇在基金会的年度信函中写道:“如果你在 20 年前问我们,我们会猜测全球健康将是我们基金会风险最大的工作,而我们的美国教育工作将是我们最可靠的赌注。事实上,结果恰恰相反。”
是的,盖茨基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基金会在全球健康方面收获的成果;而在推动教育方面的努力却是褒贬不一。正如那封年度信中所说:“在全球健康领域,我们知道,如果儿童接种麻疹疫苗,他们就会受到保护,从而更有可能存活下来。但在教育领域,我们对因果关系还没有达成共识。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是好是坏?上学时间应该缩短还是延长?这个分数教案比那个更好吗?教育工作者还不能足够肯定地回答这些问题,以确立明确的最佳实践。”
盖茨基金资源庞大,帮助这么个机构走上正轨,为最贫困地区的福祉服务,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呢。
卡特中心风格:没有自我,脚踏实地
比尔·盖茨说,卡特为他们安排了对非洲领导人的重要介绍。他注意到,虽然卡特中心正在许多国家开展工作,但它并没有在项目中突出自己的名字,而是将当地领导人的工作放在了首位。这是卡特夫妇一贯的风格。
梅琳达·盖茨说,她很早就问过卡特,他做了这么久慈善,学到了什么可以帮助盖茨夫妇避免踩同样的坑。她回忆说:“他说,梅琳达,你在全球健康领域所做的任何事情,任何事情,都必须确保得到社区的支持,让他们将其视为自己的工作——不是你的工作,而是他们的工作。这样,他们才会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对待,他们才会创造持久的变化。”
梅琳达说这是无价的教诲。
的确,卡特中心对根除麦地那龙线虫病所做的努力会获得那么好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也难怪盖茨夫妇要向卡特取经,因为卡特中心在其提供发展援助的国家中特别受到推崇,赢得了普遍的敬意。卡特中心在不到 50 年的时间内就让一个可怕的传染病濒临绝迹,并帮助数百万人获得了基本的健康和卫生条件,已经为援助机构如何与受援国合作树立了新的标准。
根据《纽约时报》报道,卡特中心前工作人员说,慈善机构由受援国设定优先事项并领导项目的精神,就是源自卡特夫妇。也许这才是卡特中心不踩坑的关键。
做慈善必须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原则
要知道,不踩坑的慈善是很少有的。其实本文开头说的盖茨基金闹的笑话,只是浪费了点人力物力资源,还真谈不上什么伤害。这里有一个更严重的例子:
上世纪 90 年代,西方一些慈善机构考虑到非洲贫困地区的年轻妈妈自己营养不够,估计母乳的质量也不会高,就捐赠了大量的婴儿奶粉,同时大张旗鼓地推动以婴儿奶粉取代母乳。没想到,结果造成婴儿大量死亡。
原来,非洲贫困地区大部分水源都污染了。吃母乳,相当于母亲为婴儿做了过滤,婴儿还能生存。直接喂奶粉,失去了这道过滤,弱小的生命抗不住污染。
这就是典型的“我认为你需要什么”,而不是“告诉我你需要什么”,极端的不接地气。慈善事业名声不好,太多具体做事情的人不脚踏实地,负有很大责任。
令人高兴的是,努力做事的还是占多数。而且,很多地方,很多时候,要把事情做好,并不需要超人的智商,只需要足够的在意。我曾经听说这样一个故事:
西方慈善机构为改变非洲贫困地区孩子,特别是女孩的命运,鼓励他们去学校接受教育。但很多家长不支持,特别是不愿在女孩身上投资。有一位工作人员想出个主意,学校不仅免费提供学生在学校的一餐,还让每个学生放学时带回一餐给家人食用。结果效果非常好,大大增加并维持了学生的就学率,因为对不少家庭,这经常是全家唯一的一餐。
说到底,做慈善的最终原则应该是与帮助人的原则相同的,那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最后几句离题的话
一,说做慈善难,只是因为做慈善没做好的话,最容易被骂。其实,任何事情要真正做好都不容易。
DEI 被人诟病,不也是因为太多推 DEI 的人只是为了作秀,并不在乎真实效果吗?本来是好事情,因为有人不负责任地去做,带来的后果,却是毁坏了 DEI 的信誉,更给恶意诋毁 DEI 的人提供了借口。
二,做慈善是好事情,但真正追求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应该是人们不需要靠救济就能过上正常的日子。社会如此,世界也如此。
盖茨基金是在为人类造福。但一个人能够积累如此巨大的财富,这并不是一件合理的事情。这不是盖茨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经济政策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比做慈善更重要。

参考资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4/12/30/health/jimmy-carter-global-health.html
https://www.gatesnotes.com/2020-Annual-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