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彭博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央行现在才对蚂蚁采取行动?中国真的准备好登上全球舞台了吗?

视频截图

彭博刊发评论,分析蚂蚁IPO的暂停,称中国告诉了马云哪些事情他可以做。央行容忍蚂蚁的金融风险太久了,现在监管部门才行动起来,但是损失已经造成了。作者Shuli Ren,加美财经编译,不代表网站立场。

中国央行上演的这一罕见的激进时刻来得太迟,也太粗暴。

多年来,当涉及到创新的商业理念时,中国政府的立场一直是让它们蓬勃发展,以后总会有调节和控制的机会。于是,互联网经济的超级明星们纷纷涌现。滴滴,美团外卖和支付宝,在中国甚至比它们的美国同行更受欢迎。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由于监管的反复无常,数十亿美元的账面收益可以在几天内产生和消失。在这方面,马云的蚂蚁集团就是一个警世故事。

周日,中国央行发表声明称,蚂蚁金服“法律意识不强”,“轻视”监管机构的合规要求,并涉嫌垄断行为。中国人民银行表示,蚂蚁金服需要回归其核心支付业务。

在那之后的头两个交易日里,持有蚂蚁金服约三分之一股份的阿里巴巴集团市值蒸发了15%以上。甚至在中国央行周日正式干预蚂蚁金服的商业模式之前,中国政府就曾在平安夜发表了一份简短的声明,称将调查该公司的反垄断行为,这令阿里巴巴的股价受到重创。

今年年底前,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价格距离亏损仅差1.4%。

这是对马云的进一步打击,他直言不讳地将中国的金融体系比作典当行,他本应在11月初完成的全球规模最大的IPO也停止了。蚂蚁金服原本有望融资350亿美元,估值超过3000亿美元,但监管机构在上市前两天将其撤下。

蚂蚁的数字支付业务已经商品化。更新、增长更快的消费贷款业务是蚂蚁金服的高利润摇钱树,中国央行目前正寻求限制这一业务。因此,即使蚂蚁能以某种方式重获中国政府的青睐,并寻求再次上市,其估值也将受到质疑。蚂蚁金服将不再是中国的万事达,而仅仅是一个市值较低的贝宝(PayPal)。

作为一个长期观察蚂蚁金服的人,我常常惊叹它竟然冒险成为一家上市公司,因为它在如此危险的监管水域运营。今年7月,我和我的同事安贾尼•特里维迪撰文称,它的上市将面临着暴露中国金融监管如何动荡和不稳定的风险。

这并不是蚂蚁金服第一次与监管机构发生冲突。中国央行早在2017年就注意到了其贷款模式的缺陷。当时,蚂蚁金服正在将消费贷款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然后出售给机构投资者——通常是银行。由于担心证券化产品的潜在质量(正是这些产品导致了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破产),中央银行叫停了这种做法。

因此,蚂蚁金服找到了另一种发展业务的方式。

目前,蚂蚁金服将银行与消费者联系在一起,它发放的几乎所有贷款都只出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由于中国是世界上负债最多的国家之一,债务与GDP的比率接近300%,中国央行有理由担心不良贷款。正如周日的声明所暗示的那样,中国央行要求蚂蚁金服务自己设立资本缓冲,实际上是在告诉马云不要太聪明。

问题是,中国央行为何现在发表这种公开声明?如果央行早三个月发布一份措辞含糊的警告,投资者和银行家就不会对蚂蚁金服务的IPO如此狂热,结果却落得如此失望。

事实是,中国央行确实看到了问题,但往往缺乏采取行动的政治资本。

想想背景吧。蚂蚁在7月首次寻求在香港和上海双重上市,当时中国科技股正上演牛市行情,即使经济正努力从疫情中恢复。当时,中国政府正在快速推进独角兽们IPO,希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早在6月就从公开市场操作中退了出来,担心早先的几轮宽松政策会刺激投机泡沫,但央行的官僚们对蚂蚁上市闭口不言,中国当时听不进去风险控制。

快进到十二月。中国经济已经复苏,削减债务再次成为北京经济议程的头等大事。中国一直想要去杠杆化,因为不想让一个“明斯基时刻”出现。明斯基时刻指在长期的经济繁荣中,资产价格上涨会导致投机性的贷款增加,而过多投机所产生的债务会造成投资者的现金流紧缺,即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不足以支付债务需要的利息。

大约是在中国央行叫停蚂蚁金服的小额贷款证券化的时候,中国开始了去杠杆化行动,但由于特朗普的贸易战和疫情而中断。现在这两个障碍都消失了,中国央行的风险管理人员得到了支持。

当然,中国央行缺乏独立性应该不足为奇。但这一特点对全球投资者来说很重要,他们今年涌入中国,因为中国是大流行时期唯一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蚂蚁金服的IPO很好地提醒人们,在中国政治很重要。

在多年的不作为之后,一份措辞含糊的声明可能会在一眨眼间抹去数十亿美元。马云的惨败已经变成了一场闹剧,就在可持续投资出现转机并成为今年的主要趋势之际。对于所有争相进入中国的大型投资公司来说,或许现在是时候退一步问问自己,中国真的准备好登上全球舞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