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西洋参考
公号ID:iwestworld
这个地球上的大部分人都没有去过纽约。可是,只要曼哈顿的华丽天际线在任何画面中出现,大家都能一眼认出来,这就是纽约。大家脑海里闪过的画面,是不是电影里出现的中央公园?或是美剧《欲望城市》中的时尚场景?
作为第一宇宙中心的纽约,这个城市最大的魅力,是在华丽天际线底下,由世界各地移民激荡出的多元活力。身为移民之都的纽约,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这个城市为他们的梦想而挣扎,为生存而搏斗。移民们将原乡生活和习俗带来纽约,也因此造就纽约多元的文化魅力,形塑纽约丰富的都市的风貌。
当地时间4月14日,纽约市长移民办公室公布了纽约移民年度报告。该报告指出过去十年中,中国是纽约移民第二大来源国,汉语是纽约移民使用人数最多的第二语言。
与前两年的报告相比,2020年的报告除了总结2019年移民人口构成情况之外,还包含了从2008年到2018年十年间,纽约移民人口的趋势变化,其中包括移民流动开始变快、纽约市新增移民法律服务等。
纽约移民中约63%是美国出生的二代移民,约11%持有绿卡。
多米尼加是纽约移民的第一大来源国,来自多米尼加的移民达到42.44万人。中国是第二大来源国,有34.29万人。第三到第五依次为墨西哥、牙买加和圭亚那。
在语言方面,45%外国出生的移民说西班牙语, 20%的移民说汉语,第三到第五位依次为俄语、孟加拉国语和海地语。
《2018胡润中国投资移民白皮书》指出,美国连续四年排名第一,成为中国高净值人群最想去的国家,而他们海外投资的最主要原因是资产配置、分散风险和子女教育。
纽约是美国最大、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被称为世界金融中心。纽约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如今充满活力的世界之都,纽约四百年的风风雨雨中,自然少不了华人的身影。
美国华人维权先驱
王清福被称为“中国留美第一人”,是少数在早期接受美国高等学府教育的人。王清福1847年出生在山东即墨一个富有家庭,但在战乱中家破人亡。14岁的他由一对美国传教士夫妇收养,后赴美留学,之后学成归国,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
回国之前,王清福花了数个月的时间游历美国各处,观察此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回国后,王清福在上海海关总税务司工作,职位相当高。他在公务之余,时常深入民间交际,比如发表演讲,呼吁禁绝鸦片,组织社团,努力提升大众的道德水准。讲演中,他褒扬美国社会制度中的可取之长,鼓励人民移风易俗,学习美国的先进文明,倡导在中国进行社会和文化革新,同时难免对清廷帝制弊端有所指摘。
如此离经叛道的言行,必然会等来清政府的一纸通缉令。王清福不得不四处流亡,以逃避缉捕,随后他亡命美国。与第一次赴美不同的是,王清福不再是寒窗苦读的学子,他在1874年入籍美国,并开始积极参与美国当地政治,成为华人民权活动的先驱。
1873年,美国的经济萧条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危机,在种族主义势力的煽动下,这种危机随之被转嫁到了在美华人身上。当时,华人在美国的处境越来越艰难,王清福决心改变美国华人的形象。他为《北美评论》等报章杂志撰写英文文章,是当时撰稿最丰的华人作家。
美国于1882年颁布《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暂停了所有中国劳工移民美国的申请,政策影响深远,也改变了无数中国移民的命运。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废除,其后每年仅有105个华人移民名额。
排华法案通过的次年,他创办了纽约首家华文报纸《美华新报》。报纸的英文名称第一次创造性的使用“Chinese American(华裔美国人)”一词,以区别于“Overseas Chinese(华侨)”之称,由此被誉为奠定华裔在美国族裔身份的“华裔第一人”。
鉴于华人在排华法案中无法在政治上发出自己的声音,1884年他又创办了全美首家“华裔选民联盟(Associ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Voters)”,鼓励华人入籍获得主流社会认同,在美国政治中获得表达意见的权利,是提倡华裔在美参政、争取民权的先觉者。
平权和消除对华人的种族歧视一直是王清福的毕生追求,一百多年过去了,美国的历史没有把他忘记,美国的华人也没有把他遗忘。
华裔移民苦难史
《排华法案》由美国总统阿瑟于1882年签署,限制华人移民进入美国。当时允许进入美国的只有学生、外交官和商人,一些华人就通过花钱购买“Paper son(契纸儿子)”的身份,成为所谓商人、外交官的儿子。这些移民从天使岛进入旧金山湾区,有的来到纽约,到华埠的餐馆、衣厂、洗衣店工作。
根据美国法律,在美国出生的华人不受排华法案限制,一些商人回家省亲,回来就称自己在中国又有了子女。这些子女就可享受公民权益,未成年前到美国后即可成为美籍公民。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国诉黄金德案(United States v. Wong Kim Ark)”联邦法院判黄金德胜诉,开启了公民权的先例,是一起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所有美国境內出生者都是美国公民的里程碑式案例。
由于《排华法案》利用身份证控制移民人口流动,华人不能入籍、不能和白人结婚,一直生活在阴影中。华人多在餐馆、衣厂、洗衣店很辛苦的工作,很怕到公共场所,因为怕曝光他们的身份。
据统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城中只有1/4的华人在唐人街居住,在洗衣店、餐馆工作的华人遍布在纽约的各个角落。194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法案取消了《排华法案》,中国人可以移民和入籍,但每年有名额限制。1965年《移民和国籍法案》(the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出台,取消了入籍国别配额。
▲ 1982年,纽约显利街。©Bud Glick
老一辈华人移民多属单身男性,法律的限制令他们难以将家人带到美国。美国全国出现有多个“bachelor communities(单身社区)”,有许多单身公寓供这些男性共同居住。
▲ 纽约Bayard街的单身公寓。©张安奇
1960年代,由于中国时局晦暗不明,加上美方需要劳工兴建铁路,移民政策开始宽松。至1980年,随着老一辈的单身男性逐渐去世,为他们而设的老店和单身公寓开始消失。随着新一波移民潮的来临,大批华人年轻家庭涌入社区,使纽约唐人街的面貌产生急剧转变,逐渐改变了早期以男性为主的华人社区面貌。
街道上开始出现女性和小孩的身影,纽约当地华人的生活方式开始变化,他们在这里组建家庭、生儿育女。而偷渡到纽约的中国移民,由于没有合法身份,他们往往只能在餐馆端盘子,或从事单纯的体力工作,一般每天工作12到14小时。他们的居住环境也十分恶劣。
▲ 由于没有合法身份,华人移民只能在不正规的职业介绍所寻找工作。©张安奇
▲ 华人移民在消防通道上睡觉。©张安奇
华裔新生代,崭露头角正当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华裔二代、三代开始走出唐人街,而中生代、新生代移民则很少像“老侨”那样,把唐人街当作落脚地。他们在唐人街以外形成了新的、更现代化的华人聚居区,其中还不乏从新移民到市议员的华裔。
刘醇逸在5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定居纽约。2001年11月,刘醇逸被选为纽约市历史上第一位华裔、也是第一位亚裔市议员。上任以来,刘醇逸在纽约市议会为整个华裔及亚裔社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0年1月1日刘醇逸在纽约市政厅广场宣誓就任纽约市主计长。
从市议员到主计长,刘醇逸在纽约两次为华裔参政开创先河,之后他还进行了第三次努力——竞选市长。参选美国第一大城纽约市市长,这是除了总统之外,美国第二个最繁重的职位。2013年9月初选结果,刘醇逸竞选市长未能成功,但虽败犹荣。
▲ 刘醇逸遭遇多次政治高峰低谷。©World Journal
如同不少美国长大的华裔青少年一样,年轻时的刘醇逸不愿认同自己的华人之根。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作为个人,要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得自强,必须站起来为自己争取权利。一个群体,也是一样,一个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独立的政治力量的族裔,往往悲天自悯,具有强烈的被忽视和被牺牲的集体意识,既不可能平等对待别的族裔,也不可能真正获得别的族裔的平等对待。
纽约华人虽然侨居海外,但仍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习俗。许多人都认为,在接受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同时,不应忘记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道德含义,传统节日有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增进与世界的交往和团结。
2019年2月5日正值大年初一,纽约市长白思豪来到纽约中华公所祝贺农历新年。他表示,纽约市是包括华人在内的全球移民建立起来的伟大城市。他说,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没有华人社区的贡献,就没有纽约市这个全世界最伟大的城市,同时将当天定为定为“Chinese Consolidated Benevolent Association of New York’s Lunar New Year Day(纽约中华公所春节日)”。在历任华人民选官员的多年努力下,从2015年开始,纽约市将农历新年定为学校假日。这使得许多华人家长可以在这一天带着小孩来纽约唐人街庆祝这个华人最大的传统节日。
2019年6月18日,纽约州参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将2019年10月1日定为“China Day(中国日)”,并将该月的第一周设立为“Chinese American Heritage Week(华裔传统周)”,以纪念华裔在该州发展进程中做出的贡献,巩固纽约与中国的友谊。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重复。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川普总统在短期内暂时停止一部分的移民申请。此前,由于川普一些不谨慎言辞的影响,有报道指出,有些地方的华人正在遭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150年前的王清福,如此明白关系利害的移民先驱,已经为北美华人做出了绝佳的表率——那就是参与在地政治,为自己的权利而呼号与斗争。
我们为什么要一直谈论历史?那是因为,历史当中,已经有相当多的经验昭示着我们,如何不断改变自己的命运,如何真正的不屈服于来自外部的压力。权利不是靠恩赐和哀求而得到的,是要一次次的不懈努力和付出才会得到。北美华人,过去很多年天然享受到由非裔美国人争取而来的民族平权,可以说是搭了别人的顺风车。
王清福和刘醇逸的道路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认为北美华人都应该深思一个问题:现在是不是到了一个时间关口,华人是不是应该认真地介入在地政治,使用在地的政治规则,为整个北美华人及其后代谋求权利与福利?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怎么靠自己?建立新的身份认同,确定和所在国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并为这个国家的福祉着想。这才是真正有利于华人、有利于华人后代的长远之计。(完)
盖饭内容工场招聘
招聘岗位:白班与夜班国际新闻编辑主编,高级编辑,编辑,兼职编辑,特约记者。
工作地点:北京武汉海外均可。
岗位要求:有一定媒体或者自媒体新闻经验,有丰富国际知识,对中国用户的high点很敏感,有一定外语翻译能力,能纠正机翻的错误和改成流畅的中文表达。有敬业精神,新闻发生时能立刻爬起来组稿。类似川粉和小粉红只要立场不要事实的,以极端、(某方面)原教旨主义、洁癖自称的请勿应聘。夜班岗位,因为时差因素,优先考虑居住在美国或加拿大的应聘者,欢迎留学生兼职。
岗位待遇:高于行业平均水准,注意薪酬均以人民币发放。
有兴趣可发简历至yiqijianada@qq.com。
推荐阅读(点击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