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繁体
繁体

来加拿大后的第五个春节,我们全家入了加拿大籍(上)

文 | 枫叶客 


等待了大约半年之久,我们一家人终于在2020年1月份收到了加拿大联邦移民局发出的入籍典礼邀请函。入籍的日期就在春节的前一周,这个日子就像是上天赐下的双喜临门的礼物一样。
 



当天,我太太和孩子穿着一身喜庆又漂亮的衣服,而我则穿上了十多年都没有碰过的笔挺的西装,来到位于我们所在城市市中心的加拿大联邦政府办公大楼的入籍典礼大厅。从申请人排队检查材料,到法官发言、带领申请人宣誓并唱国歌,再到最后的领取公民证书、合影留念等,整个过程持续了三个多小时。
 
来陪同我们参加典礼的加拿大朋友问我,“你觉得激动吗?”
 
我说,“当然很激动啦。但是我现在的激动和我当年拿到永居签证时是不一样的激动。那时的激动是因为我即将翻开人生崭新的一页,有太多的未知机遇与挑战在前方等待我的那种既紧张又兴奋的激动。而我如今的感受,更像是用心谱写完了一段伟大的篇章,终于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的那种激动。
 
说完这句话我在想,嗯,画上句号,这真是一个很不错的比喻。不过我又在想,这五个春节来,我的人生都写了些什么呢?是时候总结一下了。
 
上篇
 
一、登陆


安静、有序、不焦躁,这是我对加拿大的第一印象
 



整整五年前,我和我太太在收到了加拿大的永居(Permanent Residence,俗称PR)签证后,放弃了我们俩在国内发展还算不错的事业移民加拿大。在出国前,我在一家国有石油企业做软件工程师,我的太太是一位中学老师。
 
跟很多人一样,我们也是在孩子出生之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我们移民的目的很简单,一是希望自己能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二是希望孩子有一个更优越的成长环境。所以一拿到签证,我们马上就办好了离职手续来到加拿大。
 
那是个五年前的乍暖还寒的春末,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加拿大某个草原省份的最大的城市。我们没有选择温哥华或是多伦多这样的大都市,是因为这几个原因:一是我们在这座城市有一些朋友可以帮助我们安居;二是我们也是来自东北的大省会,在气候上和这座城市比较接近;三是这座城市的房价以及整个省的消费税低于其他省份,经济压力略小。
 
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省份拥有全加拿大最发达的石油能源工业,我借助自己的专业背景也许就业会更容易一些。不过自从2014年爆发的全球石油经济危机以来,这个省的油价就一直低迷,整个石油工业一蹶不振,到现在也没有缓过劲来,所以这个第四点原因实际上从来没有发挥过作用。


我们在登陆前已经做好了几乎所有的功课和攻略,在国内就已经联系好了当地的华人教会。他们对我们的到来非常高兴,在我们登陆之前一个月左右就帮我们物色好了一套租金合理、交通方便的公寓,交好了定金。
 
另一个朋友是一个西人,她在她所在的西人教会募捐,也帮我们筹到了不少简易的家具、厨具、电器等。她还帮我开了一张当地的手机卡,让我一落地就马上可以有手机用。我们抵达温哥华的时候,因为是初次进入加拿大,在海关排队办理入境手续等了很长时间,导致误了最后一个航班,只好改签。
 
等到我们抵达目的地城市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就决定先在那个接机的西人朋友的郊外家里下榻一夜。当时已接近夏至,因为加拿大维度高,所以天还没有完全暗下来。因为二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的缘故,我坐在离开机场的汽车上时已相当疲惫。
 
窗外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平原(后来才明白,正因为这几乎完全平坦的地貌特征,加拿大的这几个西部省份都被统称为“草原省”),一抬头就可以望见完整的星罗棋布的穹窿。
 
公路上所有的汽车都井井有条地行驶着,听不见一个喇叭声。在十字路口等待红绿灯时,车与车之间的间距宽到可以再塞下另一部车。安静、有序、不焦躁,这是我对加拿大的第一印象。
 
当晚稍微调整了下时差,第二天一早吃了点心,一家人就坐着朋友的车进城去了。太太和孩子先去公寓布置新家,指挥搬家公司把教会募捐来的家具物品搬到指定的位置。我则按照在出国前做好的攻略,用最快的速度搞定了社会保险号码(Social Insurance Number,俗称SIN)、银行卡、健康卡等在加拿大生活必备的证件材料。
 
最紧急且重要的事情安顿好之后,接下来几天我们就坐着公交车慢慢地熟悉我们所在的社区和这座城市:逛购物中心和超市、游公园、办理图书馆卡、申请休闲入场计划等。这个休闲入场计划(Leisure Access Program)是这座城市针对新移民及低收入群体提供的一个福利,允许项目持卡人免费进入市政府建立的健身馆以及其他的文体娱乐设施,加拿大大部分其他城市都有类似的项目。
 
我们初来乍到,很多东西都不懂,但是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对我们的态度都非常友好。当时给我的感受是,加拿大地大物博,所以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可以相对公平地获得整个社会的绝大部分资源,不存在一小部分特权阶级把持着有限的优质资源的情况。后来我们的孩子进入公立学校接受教育,更加深了我的这个感受。
 
接下来的那个暑假,可以说是一个节日紧接着一个节日:除了7月1日的国庆日,还有我们本地的文化遗产节(Heritage Festival,各个国家的移民聚在一起庆祝多元文化)、龙舟节、民谣音乐节等等。我们这个省一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被大雪覆盖着,一到暑假,难得的温暖气候还有长时间的日照,把所有的人都吸引到户外去庆祝了。于是我们也跟着狠狠地玩了一个夏天,晒黑了不少。
 



二、找工


新工作要求明显低于我在国内的职位,但并没有太多心理落差
 
暑假还发生了另一件让我们家高兴的事,就是我马上就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我在全家人安顿下来之后,紧接下来做的事情就把本地所有的移民服务机构每一家都拜访过去,参加它们提供的英语能力评估、找工、写简历及面试技巧的培训课程等等。
 
我还没来得及网投第一封简历,就幸运地得到了我们所在的华人教会的一个朋友的推荐,进了北美一家最大的IT公司。现在回头来看,如果要我分享一些找工经验给那些像我一样全无海外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的新移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人脉的价值。建立人脉可以从你所在的当地的社区开始,不管是教会同乡会还是别的什么,一定要找到这样的一个社团,固定地参加他们的活动,尽可能地接触更多的人,告诉他们你在寻找什么样的机会。



注意,这个人脉指的并不是“走关系”、“走后门”,而是指在欧美职场的雇主对其雇员所推荐的职位申请人的信任。如果你认识某家公司的雇员,并且他愿意为你做推荐,那么你的简历就会瞬间从海选中脱颖而出,有时候甚至连简历都不要而直接得到面试机会。
 
我就是这样的情况:我连简历都没来得及投,就先后接受了我们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和两个副总经理的面试。因为事态进展得太快,最后人力资源经理告诉我我被录用的时候,我还掐了掐大腿,都不敢相信是真的。
 
我完全没有本地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所以我在该公司的第一个职位是一个入门级的职位,和我共事的人都是一群比我年轻了快十岁的年轻人。
 
这份工作的性质以及对能力的要求明显低于我原来在国内的职位,不过我没有太多心理落差,有几个原因:
 
一是我很喜欢这家公司的企业管理氛围,每天跟着一群非常有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在一起共事,让我能够用最快的速度适应快节奏的北美职场文化;二是对于一个完全没有本地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新移民而言,这家公司给我开的薪酬和福利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三是整个加拿大是一个相对均富的社会,你的年收入越高,你交的税也越高,而作为低收入群体你不但交的税少,还有来自政府的各种各样的财务补助(比如我上文提到的“休闲入场计划”),再加上大部分的社会资源比如公立教育和医疗服务都是免费的,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不管收入或者社会阶层是什么,大家彼此都过着质量差不多的生活。
 
新移民在加拿大,即使暂时处在收入的中下层,你其实并不会感受到太多焦虑。
 
三、进修


不想欺骗政府拿补助,太太自费学语言

 
我们申请技术移民时,我是主申,太太是副申。我们刚登陆的时候,一起去了一家政府资助的机构里做了英语能力的评估。我太太的评估结果是需要进修一些语言课程再去找工作。所以到了暑期末的时候,我的太太就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是继续在家里当全职妈妈?还是去学校里进修语言?
 
我已经开始上班,如果她去上学,就意味着小朋友要去日托。日托不属于公立教育的一部分,所以要花钱,而且还是一笔很不小的开销。好在我们的省政府对年收入较低的群体有日托的财务补助,拿到补助金后自己一个月大概只要交两三百加币,属于我们家可以接受的范围。此外,太太回学校学习,孩子去日托,都可以使他们尽快地学习、适应加拿大的语言和文化,从长远来看必然是好事。
 



我们省对新移民家庭学习语言还有提供学费补助,但是我们家在申请的时候却出了点状况。原因是申请表要求我们填写银行存款的金额数量,我们如实填写了真实数字(都是我们从国内带来的有限的积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个存款数量证明你们有能力自己支付学费,所以你们不符合申请条件。
 
当时听到这样的回答确实乱了手脚,因为虽然我们银行里有存款,但是我们的规划是把它用来买房子的。不过工作人员非常友善耐心,看出了我们的窘迫,于是也没有把话说死,而是说,“你们也不用急着今天马上办理,可以回去考虑考虑,下次重新填一张表再来。”
 
有朋友跟我们说,“填表的时候何必填真实情况?”但是我们考虑了再三,觉得如果为了拿到学费补助而欺骗政府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何况我们幸运地来到加拿大,从这个社会获得的资源是无论多少金钱都衡量不来的,实在没有必要为了这一点补助去做骗人的事。所以后来我们也再也没有回去申请这个补助,我太太学习语言的学费全是我们自费的。
 
几个学期结业之后,她把国内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简历提交给省教育厅做了个资质评估,马上就在相关的教育行业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年之后她还跳了一次槽,进了福利待遇都更好的市公立教育系统。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当时语言课程的学费早就好几倍地回报回来了。
 
四、开车


老司机的我路考考了四次,太太一次就过
 
生活在北美的城市,没有汽车可谓寸步难行。我们刚来加拿大的时候,为了等一辆公交车,在车站浪费半小时是常有的事。而且因为公交车的线路很少,公交车从一个点开到另一个点常常要在若干个住宅社区里拐来拐去以尽可能覆盖更大的面积。开汽车15分钟的距离,坐公交车往往就要半个多小时,如果再加上等车的时间,前后可能要接近一个小时。如果是冬天下雪的日子那就更难熬了。
 
作为刚来到加拿大的我们,生活上百废待兴,时间比金钱还要宝贵,实在浪费不起。所以夏天我就去参加了驾校的培训。我在中国有十多年的驾车经验,算是个老司机了,按理说应该很快就可以拿到北美的驾照了吧?你要是这么想就错了。
 



在中国开车跟在北美完全不一样。中国城市里堵车是常态,我上下班一大半的时间其实都是堵在路上慢慢挪,即使不堵车的时候,中国的路况也不太可能允许我开超过40码的时速。在中国开车,我积累了大量应对堵车、横冲直撞的电动车,以及其他汽车突然加塞等突发状况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在北美完全用不到。
 
北美的马路宽且车少,所以大家都开到最高限速,所以更强调的是规则,要求司机在极短的时间内正确判断“路权”(比如行人出现在路口时机动车必须停止让行、以及两辆机动车先后或者同时出现在路口谁让谁等等),以及一些安全的驾驶习惯(比如“shoulder check”,变道时头要转过肩膀确认后视镜的盲区没有汽车等)……
 
这些重要概念我在中国统统没听说过。我就是一张涂得乱七八糟的纸,先要用力擦干净才能写上新的字。所以我路考考了整整四次,第四次才通过。相反,我太太在中国从来没开过车,干干净净一张白纸,然后路考一次就过了。
 
总体来说,在北美开车要比在中国开车简单很多,心情也更舒畅。后来我几次回中国,都再也没有开过车,因为早已不习惯了。
未完待续)
 

关注加美必读,了解更多



加美必读万元征文:

记录你我生活,书写华人故事


盖饭内容工场招聘


如果你是人在北美的留学生,华人,特别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北美编辑团队,为我们提供各类型的内容。


你提供内容既可以是外国媒体报道的中文版本内容,也可以是针对某个新闻事件自己表达的观点,还可以是对某个热门话题的见解与分析。你关注的领域既可以是特朗普与美国枪击案,也可以是卡戴珊炫富与汤姆汉克斯献血。我们都欢迎。


我们支持线上签约与远程办公,你宅在家里也能参与到我们的内容制作过程。


内容方向:国际资讯、娱乐资讯的编译稿件、自主撰写稿件。

工作模式:签约固定供稿或按稿计酬皆可;确认工作职责后在家办公线上沟通。


岗位要求:

1、有一定外语翻译能力,能看懂外媒基本报道或纠正机翻错误。

2、对国际新闻、海外娱乐新闻比较感兴趣,有一定文字表达能力。

3、对国内用户的兴趣点比较了解,知道国内的人喜欢看什么。

4、责任心较强,成稿能做到事实准确,文通字顺。


岗位待遇:高于行业平均水准,注意薪酬均以人民币发放。


有兴趣可发简历至job@17getfun.com。


请注明您关注的方向:国际资讯or海外娱乐


 


  • 北美留学、移民、海外生活读者交流群请先加小编微信ID:yiqijianada 转发必读文章并截图,验证后可入群。

  • 商业推广需求请发邮箱:fuchao@17getfun.com


ps:推荐同时关注“加拿大和美国必读”的小号”加美必读”,以防失联。



点击关键词,看更多资讯


加  拿  大百万移民计划 | 孟晚舟引渡 | 小升初

                安省教育 | 富二代绑架 | 魁北克闹独立

美       国美国失业潮 | 北美留学生报 | 漫威上气

                中国黑客 | 高校丑闻 | 赵思雨 | 档案造假

华       人微信候选人败选 | 抑郁症 | 新闻造假

                 张扣扣 | 染香往事 | 压榨华人 | 刘强东

留学移民孩子留学全家移民 | 互联网高管移民

                 出国留学 | 好移民职业 | 雇主移民造假

其       他国人健康 | 超级真菌 | 山东学伴 | 眼保操

                 野鸡大学 | Costco | 制药丑闻 | 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