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刊发作者任淑丽的专栏文章,分析了中国投资者厌恶风险青睐银行存款的行为。
多年来,中国网民戏称,中国有数以百万计的 “傻子”,被称为 “韭菜”,这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蔬菜,收割后很快就能茁壮成长,一茬接一茬。
这种定性并非毫无道理。
毕竟,中国狂热的短线交易,确实在2015年将股市推向了敢死队的水平。同样惊人的暴跌似乎并没有留下长久的创伤。几年后,乐观的人们重新点燃了斗志,将相当于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倾泻到任何时髦的投资上,从明星经理的新基金到苹果期货。
如今,这种胆量已经烟消云散。上证所开业三十年后,中国人已成为小心的投资者,不愿意再做接住落刀的傻瓜。
要想证明这种情绪的变化,消费者的储蓄数据和央行的季度城市调查就是最好的证明。截至 8 月份,家庭存款总额达到创纪录的 132 万亿元(18 万亿美元),超过了中国去年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即使在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情况下,人们仍不断将钱存入银行。
众所周知,自大流行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囤积现金。但这种行为其实早在2018年就开始了。那时,家庭已经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兴奋和失望。根据央行的调查,自2015年股灾以来,他们购买股票、债券和信托等投资产品的偏好,一直在持续下降。
这种风险厌恶心态让政府十分头疼,因为不可避免地会抑制旨在提振市场情绪的新政策效果。上个月,2008 年以来的首次印花税下调,引发了股市让人眼花缭乱的 5.5% 反弹,但反弹在开盘后仅持续了一分钟,就戛然而止。
同样,在中国政府放宽房贷限制不到两周后,中国最大城市的房屋销售量激增的势头也消失殆尽。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上海综合指数徘徊在 3100 点左右,比 2007 年的历史高点低 40% 以上。在房地产市场,中国一半以上的二三线城市的现房价格已从峰值下跌了至少 15%。
中国国有媒体喜欢嘲笑美国的特殊性,每当出现枪支暴力或种族紧张局势的新闻时,就会兴奋的评头论足。但在创造财富方面,美国无疑是出类拔萃的。根据美联储的数据,美国家庭约有39%的资金绑定在市场上,只有13%的资金是现金和银行存款。
他们愿意容忍不确定性,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股市会奖励那些买入并持有的人。
在中国则不然。人们已经意识到,承担风险并不会给他们带来好处,至少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不会。
他们兜里有钱,但更愿意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