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业指标显示,随着中国经济萎靡不振,消费者支出转向服务业,对商品的需求将下滑到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相当的水平,据日经。
分析人士说,全球经济的前景将取决于服务业能否独立支撑就业。
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因集中了大量的制造商而被称为 “世界工厂”,这一地区的情况表明,在经历了大流行病造成的动荡之后,曾给全球价格上涨带来压力的供应链制约因素,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金融数据提供商 Refintiv 的数据显示,一度停滞在当地港口的船只数量,已从 2022 年 3 月高峰期的 70 多艘降至 20 艘左右。
但由于需求不足,制造商无法充分利用这些畅通的供应线。
根据总部位于东京的日本海事中心数据,在2023年的某些月份,从亚洲到美国的集装箱货运量同比下滑了约20%至30%。
一家大型集装箱货运公司的代表说,虽然销售需求是存在的,但零售库存仍未清理完毕,需求还不够强劲,不足以让公司加大生产和运输更多产品。
市场参与者正在关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月度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这个指数综合了主要经济体的海运费率和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调查等数据。正数表明比正常情况下更加拥堵,而负数则表明需求减少,导致运输的货物减少。
周五公布的 7 月份数据为负 0.9,连续第六个月低于零,5月份指数降至历史第二低,仅次于2008年11月美国经济衰退期间的负1.59,当时金融危机导致资本货物和汽车等大宗消费品需求枯竭。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大流行病期间,消费者被困在家中,对商品的需求激增。标准普尔全球商品洞察航运分析和研究总监Daejin Lee说,但随着疫情的缓解,消费模式已从商品转向旅游等服务。
一些观察家认为,发达经济体央行的货币紧缩政策也发挥了作用。大流行病期间的大规模宽松政策使资产价格飙升,推动了过度消费,而随后的加速加息则造成了信贷紧缩,拖累了需求。
与此同时,庞大的中国市场的需求也比预期的要弱。6 月份的官方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的进口额环比下降,同比连续第四个月下降。
欧莱雅首席执行官尼古拉斯·希罗尼穆斯在 7 月份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承认,中国消费者的信心 “尚未达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
对实物商品需求的下滑,打击了全球制造商。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在7月份略有改善,达到46.4,但仍连续第九个月低于50,这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以来最长的低迷期。电子产品和化工产品的订单尤其疲软。
与此同时,标准普尔全球公司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7月份连续第11个月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这种连续低于50的情况仅次于2008年和2009年。
在 29 个主要经济体中,约 70% 的数据显示制造业活动萎缩。
标普全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数据显示,欧洲的制造业尤其疲软,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 38.8。
德国化工集团巴斯夫上季度除汽车制造商外,其他主要客户的需求均有所下降,公司最近下调了全年盈利展望。
巴斯夫董事长马丁·布鲁德穆勒在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说:”中国的大规模消费在下半年没有像金融危机期间那样启动,当时中国的消费实际上超过了全球。”
随着半导体短缺结束后汽车生产的恢复,日本的经济放缓相对温和,上个月的 PMI 为 49.6。但国外需求放缓是一个问题。聚氯乙烯的大型生产商信越化学公司(Shin-Etsu Chemical)预计,本财年的年度净利润将出现三年来的首次下滑。
与此同时,得益于国内需求和孟加拉国等邻国的需求,印度的经营状况良好。墨西哥似乎也受益于向美国出口的公司将生产从中国转移。
美国和全球经济目前主要由服务业驱动。随着就业率的上升,立即出现经济衰退的风险似乎很低,但如果制造业的寒流持续下去,情况是否会继续如此还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