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的分析认为,即使中国的交易性外交带来了一些好处,但是也蕴含着真正的危险。加美财经编译,不代表认可文中观点或者确认其中事实。
换个人,可能会觉得不舒服。
本周在莫斯科会见普京时,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谈到了“和平共处和合作共赢”,同时与一个因战争罪而面临国际逮捕令的人共饮。但习近平并不为这种小事所困扰。
他相信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秩序——宣称要关注规则和人权,会不可阻挡地衰落。他的目标是把这个秩序扭曲成一个大国之间更多的交易体系。
不要低估这一愿景的危险性,也不要低估其在全世界的吸引力。
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虽然无情但却很好地扮演了一只尴尬的手。目标很微妙:确保俄罗斯处于从属地位,但不至于软弱到让普京政权内爆;在新兴世界的眼中,点亮自己作为和平使者的资历;并且,着眼于台湾,破坏西方制裁和军事支持,作为外交政策工具合法性的看法。
习近平为乌克兰提出了一个“和平计划”,这个计划将奖励俄罗斯的侵略——他知道乌克兰不会接受。计划呼吁 “尊重所有国家的主权”,但却忽略了俄罗斯占据了邻国六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只是中国外交政策新方法的一个例子。刚从动态清零的孤立中走出来,中国发现自己要面对一个更加统一的西方。3月10日,中国促成了两个死对头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缓和,这也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首次干预,凸显了美国领导的伊拉克入侵20年后,西方在那里的影响力是如何下降的。
3月15日,习近平公布了“全球文明倡议”,认为各国应“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或模式强加于人,避免挑起意识形态的对抗。”
中国的做法不是即兴的,而是系统的和意识形态的。
邓小平敦促中国“隐藏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但习近平想重塑1945年后的世界秩序。中国的新口号,试图借用和颠覆20世纪的规范性语言,使“多边主义”成为一个抛弃普世价值、由大国利益来平衡的世界的代号。
“全球安全倡议”是关于反对遏制中国军事威胁的努力;“全球发展倡议”强调了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与专制国家打交道而不强加条件:“全球文明倡议”认为,西方在新疆和其他地方倡导普遍人权,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
这种交易性的世界观,在西方之外得到的支持比你想象的要多。
本月晚些时候,习近平将在北京会见巴西总统卢拉-达席尔瓦,他也是多极世界的倡导者,希望中国帮助乌克兰进行和平谈判。对许多人来说,2003年对伊拉克的入侵,暴露了西方在国际法和人权方面的双重标准,中国国家媒体正忙着强调这一点。
与此同时,在特朗普时代之后,拜登重新与世界接触,但对亚洲的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在其他地方的缩减,包括在中东和阿富汗。
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出了决心,但许多国家对这场战争持矛盾态度,不知道战争将如何结束。至少有100个国家,占全球GDP的40%,没有完全执行制裁。
美国的持久力受到了怀疑。无论是特朗普还是他的共和党对手德桑蒂斯,都不认为乌克兰是美国的核心利益。
所有这些,都为新的行为者创造了空间,从土耳其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尤其是中国。这里传递的核心信息,真正的民主需要经济发展,但不依赖于政治自由,极大地吸引了非民主国家的精英们。
评估这种唯利是图的多极化,能达到什么效果很重要。自1979年伊朗革命以来,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一直是激烈的敌人。中国是这两个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因此很有影响力,也有动力阻止海湾地区的战争,这可是中国最大的石油来源。
中国帮助促成的协议可能会使也门的代理战争降级,那场战争可能已经造成30万人死亡。或者以气候变化为例。中国对其电池行业的重商主义支持,是一波跨境投资的催化剂,将有助于降低碳排放。
然而,习近平的外交政策的真正重点,是让世界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更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缺陷将很难被掩盖。
权宜之计的双边关系网造成了矛盾。中国支持伊朗,但选择忽视其正在进行的核升级,这威胁到中国在该地区的其他客户。
在乌克兰,任何持久的和平,都需要得到乌克兰人的同意,应该包括对战争罪行的问责,保证不发生另一次攻击。
北京反对所有这三点:不相信民主、人权或对大国的限制,无论是在乌克兰还是台湾。那些面临来自中国的直接安全威胁的国家,如印度和日本,将变得更加警惕。
事实上,只要一个国家面对一个强大的、具有侵略性的邻国,“强权即正义”的原则,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恐惧。
由于中国几乎总是支持统治精英——无论他们多么无能或残忍,这样的做法最终可能会激怒全世界的普通人。在那一刻之前,开放的社会将面临一场竞争性愿景的斗争。一项任务是阻止乌克兰被推入一个虚假的和平协议,并让西方国家加深防御性联盟,包括北约。长期目标是反驳全球规则只为西方利益服务的指控,并揭露中国和俄罗斯正在推动的世界观的贫困。
美国在1945年的伟大见解是,可以通过将自己约束在持久联盟和共同规则中,来让自己更加安全。这种理想主义的愿景,已经被几十年来的现实所玷污,包括在伊拉克。
但是,莫斯科峰会揭示了一个更糟糕的选择:一个寻求影响力而不在意赢得好感的超级大国,没有信任的权力和没有普遍人权的全球愿景。
那些认为这将使世界变得更好的人,是不是应该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