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博社报道,随着春节假期结束后食品和消费品价格回落,中国2月份消费者通胀大幅放缓,同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继续下降。
中国国家统计局3月9日公布,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为2022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这一指数较1月份的2.1%有所下降,也远低于经济学家预计的1.9%涨幅。
不包括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2月核心通胀率从1%降至0.6%。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下降1.4%,1月份下降0.8%。经济学家此前预计会下降1.3%。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集团经济学家杨宇霆说:“中国处于通货紧缩状态,高失业率和房地产暴跌继续对价格构成压力。”
他补充说,中国的价格压力表明,对中国重新开放会推动全球通胀的担忧“是站不住脚的”。
通胀数据公布后,基准股指沪深300指数一度下跌0.8%,之后跌幅缩窄,跌0.3%。
国家统计局首席统计师董莉娟随后对数据进行解读,称CPI涨幅回落归因于节后需求下降和供应充足,主要是春节错月,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
彭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温和的CPI上涨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通缩,可能在未来几个月继续下去。这意味着短期内通胀不会成为政策制定者的担忧。”
“但我们预计,随着需求走强推高物价,第四季度CPI涨幅将接近3%,下半年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不过,从大局来看,考虑到政府今年的GDP增长目标为5%,通胀不太可能失控。”
经济复苏进展迅速,服务需求猛增,房屋销售也显示出一些企稳迹象。尽管如此,中国当局预计,与疫情后重新开放、物价飞涨的其他经济体相比,今年的消费者通胀将保持温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表示,对今年CPI将保持在“3%左右”的目标有信心。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上周表示,通货膨胀在2023年仍将得到控制,同时暗示利率是适当的,这表明货币政策将基本稳定。
“通胀压力总体可控,”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上周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不过,他补充说,鉴于外部因素的不可预测性,仍有必要“对通胀保持警惕”。
与此同时,鉴于去年的同比基数较高,预计工业品出厂价格将保持温和。国家统计局的董莉娟表示,2月份的下降是因为去年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
不过,中央政府刺激投资的举措,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可能会推高对工业产品的需求。